實戰理論:樓市長線需求有限

實戰理論:樓市長線需求有限

地產市道的中長線需求情況,可以從3個角度去分析:投資回報、供樓能力及人口分析。上周已提及投資回報的分析,主要是看租金水平與息口的關係而所產生的機會成本分析。
供樓能力涉及薪金上升的水平,一般來說,供樓支出不應超過家庭總收入的一半水平。故此,97後樓市持續下跌是應該的,因為失業率上升,薪酬持續下跌,有供樓能力的家庭不斷減少。
香港經濟復甦後,早前有能力買樓但信心不足的用家已紛紛現身,故此,樓市便能隨着需求的帶動(DemandPull)而上升。但樓市要再持續上升,則需要市民的平均供樓能力再度上升,這需要失業率進一步下跌、薪酬水平進一步上升才可。
人口分析方面,才是主要分析未來長線需求之主要因素。過去三四十年,樓市的大牛市建基於人口不斷膨脹,每10年增加百多萬人,這當中主要是六七十年代的大陸移民潮,以及出生率的上升。中國傳統觀念是大家庭平均每個家庭有超過四五名子女,這情況令七八十年代出現強勁的買樓需求。

虛假需求不持久
然而,香港人口的增長隨着七十年代香港推行家庭計劃及取消偷渡客「抵壘政策」後,人口的增長速度已放緩,導致香港人口老化,97年前後,樓市其實已是供過於求,跌市基本上是遲早的事。當其時的樓市高潮純為大家受回歸情緒所牽引,導致盲目托價,炒家胡亂「篤手指」摸貨。其實摸貨是虛假的需求,因為買家根本無能力去完成交易。而真實的用家需求實在不足,主要是因為供樓能力不足。
早前樓市的回升,主要是短期的求過於供所帶動。政府先限制供應,樓價因沙士而跌至低位,需求自然增加,加上經濟復甦令過去數年積聚的用家一齊湧現,自然會令樓價上升。

人口老化用家減
然而,隨着人口老化,年輕的買樓用家將不斷減少,根本不用擔心供不應求。
此情況現時已反映在教育界「殺校事件」中,過往家長擔心學額不足,學子們要經歷升中試、會考及高考才能完成學業。現在的情況竟然是小學收生不足及中學收生不足,未來將是大學學額過剩,緊接而來的將是樓市供過於求。這是自然的人口發展趨勢,源自「家庭計劃」收縮人口的膨脹所致。
「凱旋門」以34000元?呎天價成交,令炒樓者熱血沸騰,但並不代表整體樓價可大升。大家不要被一些個別的個案而誤導,買樓與否要量力而為,樓宇升跌應視乎中長線的實質需求。
上周港股一如所料,反彈上13800點後回跌,暫以上落市觀之,波幅13500-13800點。
此外,4月24日筆者再辦免費講座,欲免向隅,可致電25373319魏小姐留座。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沈振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