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九迪(JudithZeitlin)教授認為在中國戲劇或小說裏「魂旦」(phantomheroin)飾演的女性亡靈,往往是由演正旦的同一演員扮演,從未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腳色類型。
蔡氏認為「魂旦」是在於把「鬼魂是對不在原型的複製」的概念,通過戲劇表演中的「重身」(double)──即一個演員扮演兩個角色──轉化為舞台演出的規範。但「魂旦」從不複製她所取代的正旦,卻必須顯示出她與正旦明顯的不同。這種既相同又相異的特性使「魂旦」發展成為一個特殊的「從屬角色」(sub-role),有她自己的戲裝、唱詞、動作及音樂效果。基於此觀念,蔡氏舉出了五個完成於明萬曆晚期至崇禎年間深受《牡丹亭》影響的五劇:
一、《墜釵記》
二、《人鬼夫妻》
三、《西園記》
四、《灑雪堂》
五、《夢花酣》
蔡氏認為這五劇的出現,正是《牡丹亭》發展到高潮的時期,不只深受《牡丹亭》的影響,但在劇情發展上卻多以劇中兩女主角如姊妹般地對立競爭為主線,其中一人的生存和婚姻必須以另一人的死亡為前提。因為在《牡丹亭》中死者復生的簡單補償方式,已經不能圓滿地解決「魂旦」所產生的:身體與靈魂的分離和錯位等問題。在這五劇中出現了「多餘的鬼魂」,這些「多餘的鬼魂」的生死循環的不平衡現象,必須要以更複雜的戲劇方法去解決。
蔡氏指出一般用以解決這種不平衡現象的方法有:
一、以神秘的或禮儀的手法,使亡靈脫離鬼域,昇華為神仙;
二、以喜劇的方式,劇中人物的身體與靈魂不斷互相取代,導致所有女性角色具有普遍置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