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錢論股:家計應包括精明理財

談錢論股:家計應包括精明理財

同歐洲、日本等已發展的地區一樣,香港也開始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港府高層也注意到這一點,因此署理特首曾司長在較早時就建議本港年輕夫婦最好生3個子女,可見家計會以往深入民心的「兩個就夠晒數」的口號早已不合時宜。家計會最近就搞了個網上標語創作比賽,一些落選作品例如「古有養兒防老,今靠綜援養老」、「一個唔易湊,兩個乜都夠」等等,反映現代城市人,特別是教育程度較高者都傾向於少生甚至不生,這是全世界富裕社會都正面對的兩難局面。
有人說,其實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可歸結為人類的經濟行為,對生兒育女的態度也一樣。古代人和鄉下人傾向於多生,是因為衞生環境差,兒童的夭折率高,而耕田種菜是以家庭為單位,多一個子女就代表多一份生產力。但現代城市的生活指數奇高,一般打工仔養得掂自己都不容易,平時個人及家庭的衣食住行都要花錢,養兒育女更是一個不輕的負擔。

生兒育女 經濟決定
現實環境和社會風氣也令人不能再指望可以靠養兒來防老,因此一般小家庭的子女都是一個起、兩個止,這種現象其實是由經濟上的考慮決定,不是由高官呼籲一下,又或者減一丁點稅就可以改變的。
唐代詩人白居易少年時初到京城,有人就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說「長安居不易」。在寸金尺土的現代香港,由於樓價高,「居不易」的情況也很普遍,而在水漲船高之下,本港的生活指數也很高。且看以下一個數字:港府由02年開始停售居屋,預料到06年底總共要動用3.86億元公帑為1.6萬多個空置單位支付管理費和地租。數字令人咋舌,也反映了政府房屋政策對公共財政的影響。
香港雖以低稅率而自豪,但如計入高地價因素,實質的稅率可能高達50%,拍得上西方福利國家。近年樓市回升,發展商得益之,物業代理、銀行和按揭證券公司的生意都大旺,後者剛公布去年的純利大升75%,達6.64億元,可見按揭生意也隨着樓市而轉趨暢旺。多了人買樓,除了實際需要之外,經濟復甦,收入可以負擔供樓也是原因之一。不過,要預備幾十萬首期及每月隨加息而增加的供款,套用家計會比賽冠軍作品「大家庭、小家庭,家計做好最精明」,裏面的「家計」也應包括精明的理財規劃。
姚謙 時富泛德財策研究部
作者姚謙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