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取代香港貨櫃吞吐量全球第一

星取代香港貨櫃吞吐量全球第一

【本報訊】港口發展局昨日公布,本港今年首季的貨櫃吞吐量527.7萬個標準箱,較去年同期微升1.4%。以箱量計算,可能連續第2個月少於新加坡,暫時失去全球貨櫃港榜首地位。

港首季處理量僅升1.4%
不過,有船公司人士指出,新加坡與香港的貨源完全不同,根本不能直接比較。貨運業人士也認為,今年首季是貨運業淡季,料本月情況有改善。
港口發展局公布,葵涌貨櫃碼頭今年3月的吞吐量為110.9萬個標準箱,較去年同期增加6.1%;但由於內河碼頭及中流作業的吞吐量急降22.8%,只有69萬個標箱;令整體的貨櫃吞吐量下跌7.2%,為多年罕見的跌幅。
葵涌碼頭上季共處理327.7萬個標箱,升幅收窄至13.5%。其中,中遠太平洋(1199)有份經營的中遠─國際碼頭,上季處理45.7萬個標箱,增加12.8%。
大和總研分析員鄭碧海認為,葵涌吞吐量增長幅度放緩,主要反映深圳碼頭愈來愈多新泊位投產,如招商局國際(144)旗下蛇口及赤灣;和記黃埔(013)旗下鹽田港,上季都有新泊位落成啟用,導致競爭日趨激烈,出現「爭生意」的情況。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比較樂觀。他指出,去年香港碼頭業非常特別,全無淡季;今年首季只是回復農曆年長假前後的淡季正常情況;料本月的情況有改善。

鹽田吞吐量158萬箱
有船公司代表認為,香港碼頭主要處理來自中國的本地貨,新加坡則處理來自澳洲、中東及印尼的貨物,兩地貨源完全不同,根本不能直接比較。
另外,中遠太平洋公布,旗下11個碼頭上季總吞吐量為579萬個標箱,增長19%;其中深圳鹽田碼頭吞吐量最大,共處理157.9萬個標箱,升20.8%;其次是青島前灣碼頭,處理126.2萬個標箱,增加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