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論理財:內地堵塞轉讓定價避稅安排

德勤論理財:內地堵塞轉讓定價避稅安排

據統計,自中國加入世貿後,外商實際投資額增幅達15%。然而,中國商務部較早前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總數多達49萬多家的外商投資企業上年度的虧損金額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另外,據中國稅務機關的審計調查顯示,外商投資企業在關聯交易中普遍使用了轉讓定價的避稅安排,是「大幅虧損」的主要原因。據估計,中國每年因跨國集團避稅安排而損失的稅收約300億元人民幣,而從轉讓定價取得的避稅總額,在跨國集團避稅總額中約佔60%。
所謂「轉讓定價」,是指跨國集團內的關聯公司,為了確保集團最大的利益,在內部人為控制定價,這包括產品價格、服務費用、貸款利息、無形資產轉讓價格等。轉讓定價的典型操作原理是「高進低出」。
以產品價格為例,跨國集團在中國的企業用高價從海外關聯公司購買材料,經過產品加工製造後,再以低價出售給海外關聯公司。這種做法使跨國集團內的中國公司減少利潤或出現虧損,而應得利潤則被轉移到海外低稅率的關聯公司。

6項措施 杜絕避稅
為了避免轉讓定價所帶來的嚴重稅收損失,中國稅務機關經已加強轉讓定價審計。去年年底,中國稅務總局頒布經修訂的《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稅務管理規程》。這規程推出6項措施來杜絕轉讓定價的避稅安排──提高避稅嫌疑企業選案質量;深入展開轉讓定價調查;合理計算轉讓定價調整;增強個案管理,鞏固反避稅效果;積極展開預約定價談判工作;推動反避稅工作集中統一管理。
中國各地地方稅務機關對轉讓定價的審計亦顯得非常積極。以深圳為例,據《國稅函[2004]942號文》顯示,自1986年,深圳市地方稅務局已對350多間企業進行專項轉讓定價調查,調增應納稅所得額30.62億元人民幣,直接補徵稅款3.29億元人民幣,並與10間企業簽署了預約定價協定。在東莞,當地地方稅務局亦於今年3月24日頒布《當地稅法[2005]第29號》通知,以加強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關聯交易的申報管理。措施顯示出東莞當地稅局加強監管關聯交易轉讓定價的決心。
在中國稅務機關的轉讓定價調查中,不乏涉及巨額轉讓定價調整的案例。最近,廣東省其中1個市國稅局調增該市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共5.96億元人民幣,令該企業補繳企業所得稅8149萬元人民幣。該涉案公司從銀行貸款約2億元人民幣,然後從中撥出巨資,以無息借貸的方式借給關聯企業使用。這做法一方面可將其所承擔的利息支出在稅前扣除,少繳納所得稅;另一方面則透過提供巨額無息貸款給關聯企業,逃避了正常借貸衍生利息所得稅的稅賦。
為了杜絕轉讓定價的避稅安排,中國稅務機關不斷增加其資源投入,使跨國集團通過操縱定價將利潤轉出中國的空間大大縮窄。

避免爭議 兩項準備
跨國集團現時應該避免由轉讓定價引致的爭議,譬如準備充份的轉讓定價文件,以證明內部定價的合理性,並且已遵守有關轉讓定價的法例。另一途徑就是與中國稅務機關簽訂預約定價協定。以上的準備工作,必須找具有轉讓定價及與稅務機關商議談判經驗的專業會計師協助。
中國的稅務機關已下定決心要杜絕轉讓定價的避稅安排。為了避稅而人為操縱定價的跨國集團必須三思──若被選定為轉讓定價審計的對象,極有可能得不償失。
譚振雄 副稅務主管合夥人
麥頌謙 稅務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