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在無數香港人的心目中是一個標記,標誌着他們成長的日子,標誌着香港成長的日子。我記得二十多年前跟吳明林一起主持《城市論壇》,然後主持英文的《議事論事》。在此之前、之後,參加過無數的港台節目:我訪問人、人訪問我;時事節目固然最多,但還有文化節目如《十本好書》。
像我那樣的香港的一代很多,我們從初出茅廬,到在社會上漸漸負起較大的責任,都保持與港台的親厚關係。港台是不同的;港台是為公眾的;港台沒有商業銅臭的氣味。港台正派。別的邀請大可推掉,但港台的邀請義不容辭,有薪酬或全部義務都同樣樂意和用心。
港台不但標誌香港人香港事,而且關係着生活。陳浩才《醉人的音樂》,是音響器材並不普及的年代年輕人接觸古典音樂的主要媒介。欣賞音樂,還有收聽歷史題材的廣播劇,還有外國偵探故事改編的廣播:《福爾摩斯》等等等等。港台是政府機關親切的一面。官員可能是官僚主義,政策可能過於維護政府利益,但在香港人的心目中,港台永遠是在市民那一面,一個與香港市民息脈相連的公營部門,表達香港人心意的聲音,陪伴香港人走過了一段又一段艱難的歲月,帶走了我們的淚我們的笑。
現在,港台似乎獨自面對最苦澀的時刻,廣播的時數收縮又收縮,經費削減又削減,廠房一任殘舊,器材落後也沒有添置的預算,節目的聲音漸轉高亢猙獰,唯一「推廣法治」的節目就是宣傳《基本法》。但堅持港台應全力做政府喉舌的人仍大表不滿。到了某個地步,過去支持港台的人也不滿了,「港台」的標記也就永遠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