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短線波動不礙長線投資

投資名言:短線波動不礙長線投資

美國息口上揚,加上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略為降溫,停泊於香港銀行體系的流動資金自年初開始持續減少。根據資料,銀行體系結餘由年初逾150億港元輾轉下滑至近日約38億。在資金緊縮的情況下,香港加息壓力漸增。利率上調,加上近日股市反覆整固,投資者的入市意欲均明顯下降。

部份投資者認為香港既已步入加息周期,寧願把資金存放於儲蓄戶口,有部份則認為加息將不利股債,因而抱觀望態度。加息周期展開,究竟對整體投資策略有何意義?

息升股市未必跌
在1981至1996年間,美國10年長息與標普500指數P/E的相關系數曾高達-0.8,不過,自1997年以來,相關程度已大幅下跌至-0.3,反映股市表現與息口走勢並無必然關係。
事實上,在1999年的加息周期,聯儲局曾先後加息6次,合共175點子,標普500指數同期總回報卻達到11.2%,而當時科技股概念仍備受追捧,納指於加息周期內所累積的升幅更高達43.4%。即使在1994年的加息周期,聯儲局先後加息7次,合共300點子,標普500指數亦在稍告下挫之後即重拾升軌,加息期內總回報約為4.9%。明顯地,在息口上升的情況下,股市亦非必然下跌。
投資債券基金,短期價格或受息影響而下跌,但長線來說,由於基金內同時持有長中短期的定息工具,因此每當有票據或債券到期的時候,資金便可重新投入較高息率回報之工具,債券基金變相有自動調節利息收入的作用。

債券仍不可輕棄
事實上,票息收入才是投資回報的主要來源,以1隻環球高息債券基金為例,過去5年(截至3月31日)總回報為55.1%,當中價格變動僅為4.9%,而票息收入則達50.2%。此外,債券基金可降低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是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部份。
表面看來,現時的存款息率似乎較去年的吸引,不過,投資者須留意的是,香港在重返加息周期的同時,通脹亦已於去年7月重臨。因此,銀行存款在扣除通脹後的實質回報仍屬負數。較早前公布的2月份通脹年率約為0.8%,而現時大部份銀行港元存款利率則為0.5%,換句話說,實質利率為-0.3%。相反,去年同期香港仍處通縮期,通脹率約為-2%,即使存款利率低至零水平,實質回報卻達2%。
由此可見,若通脹率較存款利率為高,銀行加息非但未能為存戶的資金增值,存款的購買力更會被通脹蠶蝕。長線來說,股票及債券的投資回報均遠勝存款回報。舉個例說,於20年前投資1美元於美國股市,現時可取回約12美元,同期把資金投放於美國債券可取回約5美元,但若把資金持續存放於3個月美元定期存款,只能取回少於3美元。

入市時機難捕捉
所有投資者均希望能夠於最低位入市,並於最高位沽貨離場,然而,市場高低位卻往往難以捕捉,雖然偶爾捕捉到時,往往可以帶來一些滿足感,但能夠長期捕捉到的成功例子卻是少之又少。上述20年美股投資的例子,若剔除了當中表現最佳的19個月份,最終取回金額只得2.4美元,比儲蓄存款回報還要低。理智的財富管理,未必一定要完全排除短線買賣的需要,但若不斷嘗試捕捉出入市時機,卻往往會得不償失。因此我建議,個人財富之中超過1半以上的比重,應注重長線效益的均衡組合及定期投資,市場的短線波動,不應阻礙資金長期滾存及持續累積增長。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