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如何走下去呢?筆者以為,在中國和日本國內出現的種種針對對方的事件,只是中日重回談判桌前夕的雜音,用來提高談判叫價的籌碼,旨在迫對方作更多讓步。但是,中日兩國畢竟有着非常重大的共同經濟利益,雙方暫時都不願意撕破臉而付出高昂的代價。因此,一旦中日官員坐上談判桌後,這些雜音就會被兩國政府壓下去。
日本外相町村信孝本星期日會到北京,與外長李肇星商討近期出現的導致中日關係緊張的問題。因此,雙方都要為這次談判「造勢」,增加談判時的聲勢和叫價。中國出現的反日怒潮,固然是日本篡改教科書引起,但如果沒有北京當局「默許」,甚至「操控」,這種規模的民間示威活動,絕不可能出現在全球保安最嚴密的城市之一的北京。
顯然,這場反日示威也是北京當局樂見的,其規模也拿揑的恰到好處:人數太少,沒甚麼效果;人太多,容易失控,最終演變成反政府抗議。換言之,這些反日示威是北京的「民意牌」,而總理溫家寶前天嚴詞要求日本正確面對歷史、反省其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入常」)計劃,也是旨在向日施壓。
北京在談判桌上的叫價是甚麼?筆者有以下揣測:上者,迫日本就二次大戰侵華歷史正式道歉,在台灣問題上與中國合作,在東海油田和釣魚台爭端中讓步;下者,不要在中日關係上製造爭端,遏止右翼勢力對中國的挑釁。北京的叫價,其實都是為了紓緩國內反日情緒,特別是黨內、軍內要求強硬回應日本挑釁的壓力。只要日本在這些問題上做出一定讓步,哪怕是表面上的讓步,北京不反對日本「入常」的風險就降低。
日本方面,無論是要求中國就北京的日本大使館和日資公司受到衝擊一事作出道歉和賠償,還是小泉純一郎開腔譴責北京,甚至昨天宣布容許日本公司開採東海石油,目的都很明確:迫中國政府不阻撓它「入常」。當然,日本不斷衝擊中日關係的敏感區域,應該有更長遠的戰略目標:小泉純一郎的歷史使命──日本成為一個「正常化」國家。面對日本的挑釁,中國常常不能以平常心對待,往往反應過激,因而落入日本的「圈套」,讓日本國內的「中國威脅論」大盛,讓小泉的「正常化」努力,在日本國內遇到的阻力愈來愈小。
如果兩國談判不歡而散,中國的反日浪潮會擴大,「五四」紀念日會進入另一個高潮。如果日本堅持不作任何讓步,那麼,踏入九月份,敏感的日子就很多了,包括表決日本「入常」的聯合國大會、「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等,那時候的反日示威,規模就可能大很多,也激烈很多了。到時候,夾在中間兩面不是人的北京當局,被迫急了,相信只有「跟日本翻臉」這個選擇了。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