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況相當淡靜,但一些三、四線股的表現卻異常波動,當中包括一些創業板股份,尤其是有些股份在急升後卻出現很大的回吐壓力,投資者一旦高追,便很易泥足深陷。當然,如果大市暢旺,那麼投資者最佳的策略,自然是放棄投資有關股份,但像近日的投資環境,這些股份卻可能是上佳的投資機會,投資者應該如何自處?
其實當1隻股份出現異動時,背後總會有原因推動,但這些因素往往可能只是1個概念,而且不會為該公司帶來即時的利潤。當然,由於故事通常都是美好又動聽,才會令投資者爭相吸納,從而才會將股價推高,這時很多市場分析頓時好像對該公司十分了解,相繼指出傳聞或概念對公司的影響是如何的好,而投資者便很容易被蒙蔽,作出不理智的投資行動。
實際上,當一隻股份突然因概念或傳聞而上升時,市場大部份人對有關股份的了解都不會太深入,投資者最可依賴的,其實就只有該公司發出的通告或管理層對傳聞的看法,因為只有這些消息,才會讓我們在最準確的資料下,分析有關概念及傳聞對股價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當然,在分析公司通告及管理層對傳聞的看法時,有很多事情其實仍需注意。首先,股價是否已經充份反映有關傳聞對股價帶來的好處?有投資者誤以為,當概念股的市值升至100億時,便等同於該股已見頂。這個概念其實很錯,因為一隻股份的市值能否高企於100億水平,很在乎該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如果有關概念日後可以為該公司每年多賺取10億,那麼100億的市值根本不算甚麼;相反,如果有關概念不能為公司的盈利帶來任何貢献,就算該公司的市值升至10億,其股價亦有可能見頂回落。
不過,有時就算一些概念真的能為一間公司的盈利帶來可觀增長,投資者亦要留意該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作出收購行動,因為有些收購可能是透過擴大股本的行動(即配發新股)進行收購,股價就算不變,公司的市值亦會因為股本擴大而增加,這樣,收購回來的資產就算真的可以提供理想的盈利,亦會受股份大增所攤薄,而令利好效益被抵銷。
事實上,不少強調能改變1間公司盈利狀況的所謂收購,往往都是建基在憧憬之上,最終很多時要數個月甚至1年後,才能在業績上反映出來。所以就算一間公司真的將概念化為實質的收購,投資者亦應保持清醒的頭腦,想清楚支持股價上升的因素,是否又是另一個憧憬的開始?如果心存懷疑,或者由始至終都是對有關概念或收購存有不明白的地方,那麼最好就以不沾手有關股份為上策。
要知道要對這些股份作出正確的分析,絕不是一件易事,除了上述的問題外,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變數存在。近日不少概念股份大上大落,便是一個很佳的例子。既然如此,投資者又何必涉險呢?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