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平常只看1份報紙,你會錯過了近期最精采的筆戰。就着釋法與特首任期二五之爭,兩大陣營各自在不同取向的報章開火,難得是兩邊都有高手雲集,引經據典,條理分明。看過之後,結論是「愈講愈亂」。薄薄的基本法,似乎並非用人類能夠明白的語言寫成。
其實會計準則亦好不了多少,投資者經常聽見的那些「公平價值」,可以是非常彈性,視乎會計師如何闡釋運用。但最重要是開首講清楚,並避免經常轉變,否則,比基本法厚幾十倍的會計準則,可以是更加混亂。
近期上市公司解釋新舊例轉變後的影響,大多以列表方式說明,加上盈利及資產之增減,令投資者明白新例如何影響帳目。但如果加上分類,將「數字改變」及「表達改變」兩種不同後果個別列出,會更加有助投資者理解新例的影響。
對,新例的改變,並非全部影響公司的業績表現,部份只會影響財務報表的表達方式,對盈利及資產淨值,總數毫無影響。不過,這表達方式的改善,足以將整份帳目翻天覆地。
例如有關合營公司的新例,這新例不會令公司盈利上升,所以未見有上市公司率先採用,而複雜程度,是眾多新例中排名較低。
合營公司(JointVenture)通常被理解為一人一半的合作生意,其實不然。新例將共同控制的合營公司定義為「經營方向需各方達致共識的合作協議」。這共識云云,是否甚為耳熟?看來會計準則的訂立,都有參考過香港的情況。
假如合營公司是如此定義,往日的例如附屬公司或聯營公司,有可能會突然變身,以不同方法入帳。
合營公司如何入帳?是按比例逐行加,即是按股份比例,個別將固定資產、存貨、收帳、現金、負債等等,逐一加起來。
這方法我相信投資者會覺得最理所當然,最易明白,甚至乎可能是最公道。換着是附屬公司,入帳方法是將全部資產負債不論控股比例全數入帳,最後減除少數股東權益,但帳面上的資產,並非全屬上市公司所有。
聯營公司更加不堪,只計算分佔的資產淨值。遇着妹仔大過主人婆,聯營公司的盈利貢獻比母公司自己所賺的還要多,投資者可能甚難了解真正的財務情況。長實(001)與和黃(013)是1個例子,可幸和黃是上市公司,投資者只不過是多做一重工夫。但遇着駿威汽車(203),投資者會難以分析其投資價值。留意,在新例下,駿威可能會改變廣州本田這共同控制實體的入帳方法。
新例還容許另一種籠統的入帳方法,不過為免混淆,就此略過。
暫時為止,我還未見過有本地上市公司能清楚將2種不同的新例改變影響清楚解釋,英國反而有。
Vodafone網站有一份詳細的分析,由集團財務總監聲音演出,以Slidecast的方式,講解「數字改變」(Accountingadjustments)以及「表達改變」(presentational)。
最近Vodafone進軍香港,希望可以連帶將這高透明度的風氣,感染本地上市公司。
龔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