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明
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及七間院校學生會,於三月底及四月中進行學界全民投票,議案內容為:「由二○○七年起,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必須由普選產生。」除城大學生會的全民投票將於稍後完成外,其餘六間院校學生會的投票已經結束,初步結果顯示,總投票人數為七千二百一十三,投票率為18.30%,當中五千二百二十二人(72.40%)贊成,一千三百五十三人(18.76%)反對,五百二十二人(7.24%)棄權,一百一十六張(1.61%)廢票。
翻查學運資料,過去曾有兩次進行大型學界全民投票,第一次是一九八七年,通過支持一九八八年引入立法局地區直選,第二次是一九九三年,回應九五政制方案,港大學生會以一票之差,通過支持彭定康方案,其他院校學生會則通過「支持九五年立法局應全面由直選產生」。這次學界全民投票趕及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四號報告的諮詢期完結前發表,別具意義。總括而言,不同年代的大專生,透過學界全民投票及/或其他形式,反映學生追求民主的熱忱,薪火相傳,歷久不衰。
初步投票率不足兩成,可能是這次學界全民投票美中不足的地方。究其原因,有幾方面值得留意。首先,縱然全民投票與選舉學生會的投票程序相若,但兩者始終有性質上的分別。選舉學生會每年一次,同學已懂得投票時應考慮的指標,例如政綱、相關經驗等。全民投票卻不全然相同,即使年年舉行,每年的議案可以完全不同,所需要的背景資料、投票動機亦有很大分別。因此,引發校內討論,加深對議案內容的了解,比宣傳更重要,更符合慎思式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的原則。
然而,前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辭職,令部份對制度不滿的怨氣慢慢消退,加上現時的主流討論集中於可能參選行政長官的候選人,而且署理行政長官曾蔭權的民望正處於蜜月期,整體社會對改革政制的渴求,已有明顯降溫的迹象。
另一方面,去年人大常委會釋法,否決○七、○八年雙普選;在這個背景下,仍有接近兩成大專同學運用手上選票,表達對未來政制發展的意見,當中超過七成對普選行政長官表示肯定,實在不能視若無睹。
這次學界全民投票,足見學界並不放棄前期討論得如火如荼的政制發展,除了以全民投票的方式,表達大專同學對去年人大常委會否決○七、○八年雙普選的不滿外,更對即將誕生的行政長官有所盼望:就是對未來的政制發展,特別是對民主普選的設立,有強烈的訴求。
這不但是大專學界的聲音,更是大專同學對未來施政方針的重要指標。無論「新的行政長官」是誰,最長任期是兩年、七年,還是十二年,民主訴求處理得宜,就是任內的重要政績,特區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反之,處理失當,就是任內的最大政治包袱,政途上的最大污點。
自八十年代草擬《聯合聲明》開始,直到現在,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不約而同地,表達對香港民主政制與全民普選的願景。二十多年前的大專學生,已是現今社會發展的主要骨幹,現時在學的大專同學,亦是未來社會的新生動力,民主普選的種子已成功扎根香港,抗拒民主,阻撓普選,只會與人民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