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逐特首有利民主

競逐特首有利民主

楊森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自董建華辭職後,民主派面對兩個重要議題:一、新的特首任期爭議,繼而引起的人大第三度釋法的衝擊;二、民主派應否競逐行政長官?釋法的問題,要特區政府或人大常委會改變意向難比登天。至於民主派參選特首的問題,雖然大部份民主黨派均支持參選,但亦有部份意見反對民主派參與小圈子的特首選舉。
反對參選主要分為理念上的反對和策略上的反對。理念上,民主派多年來一直反對小圈子選舉,堅持爭取普選行政長官和兩級議會,個別政黨和民主派人士,甚至因此拒絕參與立法會的功能組別或選舉委員會的選舉,以示對小圈子的杯葛。策略上反對,主要基於現時曾蔭權出選已呼之欲出,民主派挑戰現時民望高企的曾蔭權,只會凸顯民主派與曾民望和政治實力的強大差距,對民主派大大不利。
筆者對兩種意見都非常尊重,然而,面對今日的政治困局,民主派是否應以新思維,調節策略,以積極參選作為手段,以推動民主為目標?
筆者認為,改革不但要從體制外推動,亦需要在體制內配合。無疑,現時的八百人小圈子選舉確實極不理想,但在中央政府力壓下,可預計小圈子選舉模式,在短時間內不會有根本的改變。當然,我們大可選擇杯葛,繼續指出其欠缺認受性,然而相對於走入體制積極參選,筆者認為後者更具積極意義,更能增強市民的民主意識。

根據民主黨上月的調查,超過六成受訪者支持普選特首;超過九成期望特首選舉出現競爭;近六成支持民主派參選特首。一方面,市民堅持民主,另方面,也非常務實地支持民主派出選,爭取民主。綜觀現時最新情況,親政府政黨派員出選的機會愈來愈低,商界人士亦未見任何人表示有意參選,因此,若民主派也不派人出選,未來的選舉,可能成為曾蔭權一人參選而自動當選的局面。
民主派的參選,不但可打破此局面,更有助推動民主運動。藉着參選,民主派由過往的反對者、旁觀者的身份,轉變為參與者。市民對特首選舉的關注程度將大大提升,民主派可藉此向市民詳細解釋治港理念,無論政制法治等耳熟能詳議題,或是經濟、福利、房屋等,民主派都需要向市民提交一個「治港建議書」。
民主派經常遭無理攻擊為「凡事反對、無建設、不懂經濟」。參選特首,就是民主派顯示執政能力,爭取更多市民認同的良機。只要我們的政綱堅持民主,相信市民亦不會因我們參與小圈子選舉,而質疑我們的民主信念。只要更多市民發現,民主派的政綱其實是務實、反映民意、有利香港的,民主力量就會日益壯大。
市民期望民主派參選,民主派亦可在參選過程中推動市民參與,例如舉行市民提名運動、街頭論壇,不同的參選人透過傳媒辯論政綱,令選舉朝開放、透明的方向發展,市民的民主意識定可因此加強,長遠有利民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