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社 - 吳靄儀

英國文學社 - 吳靄儀

我一代的大學同學,多多少少都念過點英國文學,我主修哲學,但副修比較文學,初入港大,第一年學科之中有一半是英文系的科目。許鞍華主修英國文學;詹德隆後來在曼徹斯特修國際關係碩士,但先前也是主修英文。我們的英語都是從文學學習得來的。文法、會話可以教授正確的英語,但是從文學得來的英語能給文采與感情。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是指《詩經》,《詩經》的重要性是薰陶,教人「思無邪」,同時也是語文的修養,賦、比、興的技術,以及豐富的典故。上好的詩文要用典故用得正確而巧妙,不但「無一字無來歷」,還要渾然天成,不帶斧鑿痕迹,那才稱得上辭語華瞻,內容豐富而韻味無窮。


英文修養也是一樣。你把莎士比亞的名劇背熟了,十四行詩背熟了,聖經的《新約》《舊約》看熟了,古典名著蘊藉胸中,下筆就會有感人的力量。文學不是甚麼階級的特權,是任何願花時間學習的人都可以享受得到的。外國的政治家的演講能有那麼多有力的句子,除了天生口才之外,就是拜文學作品是教育必修之故。可惜,特區政府不停把「兩文三語」掛在口邊,強調英語多麼重要,但在中學和大學卻越來越少機會修習英國文學,以致寫出來的英語即使沒有大錯,也淡然無味。
我於是向詹德隆建議辦英國文學社:不是旨在推廣英國文學,而是提供一個場所,令有興趣的人一起享受其中樂趣及加深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