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錢論股:家庭財政要妥善安排

談錢論股:家庭財政要妥善安排

現在的年輕人大概已不太知道「太公分豬肉」是怎麼一回事,不過在鄉村地方仍有這種傳統。在現代社會,大家族已比較難維繫,香港雖早已是國際大都會,但新界鄉間仍保留了不少傳統習俗。
報載元朗八鄉的鄧氏族人在清明節就有1300人上山祭祖,場面壯觀,祖堂更為此派出逾23萬元利是!其實除了拜山有利是之外,由於祖先遺留的家產多,大家族對後人在衣食住行以至教育各方面都照顧周到,比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有過之而無不及。元朗鄧氏早幾年才賣了不少農地給港府建西鐵,祖堂又多一大筆進帳,自然有財力對族人愛護有加了。
不過,並非人人都有個富甲一方的太公,大部份香港人都要打工賺取收入,以及親力親為安排個人與家庭的財政。在經濟轉型以及人口老化等大氣候轉變之下,港府勢將繼續削減社會福利,這就使到及早規劃一些重大的個人理財項目(例如退休金等)更形重要,而在數額上僅次於退休金的相信就是子女的教育基金。

1個孩子花200萬
按普通中產家庭的生活水準,目前在香港培養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將生活費、學費、玩具、興趣班等等包括在內,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21年間的總支出都已超過200萬港元!若是打算早些讓子女出國留學,則總費用可能達500萬元或更多,由此可見教育基金的規劃也是愈早愈好,否則到得子女進入大學時,家長就會很吃力。
光是準備好教育基金其實並未足夠,「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當初孟家處於墓地旁邊,小孟子很快就模仿起送殯者哭哭啼啼的樣子,於是孟母搬家到城裏,附近是一戶屠夫,孟子又學起殺豬的手勢來,孟母又當機立斷搬到城南孔子的孫子子思的書院旁,在耳濡目染之下,孟子發奮向學,終成儒家「亞聖」,即僅次於孔子的聖人。香港的生活指數高,現在樓價又回升,家長想做現代「孟母」可不容易。除了要像孟母那樣將家搬到「名校網」外,現代二十四孝家長還要考慮居所本身質量。看來除了退休金、教育基金之外,香港人還要多預備一筆錢做買樓、換樓的基金,為了下一代着想,大家更應該努力工作,積極儲蓄。
姚謙 時富泛德財策研究部
作者姚謙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