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關係」主導着產品價格的升跌,政府的樓市措施着眼於控制供應量,確實是奏效。但過去一年樓價之可以回升,控制供應並非唯一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樓價回落至一個吸引買家入市的水平,需求相應地增加。
早前收聽電台一個地產節目,某地產界業內人士不斷唱好樓市後向,多番看好但理由只得一個,就是未來3年供應量有限。無錯,未來3年新盤供應是有限,但並不等如供應不足,有限與不足是兩回事。供應有限只可令樓價不跌,供應不足才是令價格上升的原因。要知道是否不足,一定要考慮現價水平與需求情況,但此位業內人士始終避談需求情況,以及兩三年後當兩鐵上蓋物業推出之時的供應問題。
其實所謂供應有限或不足,只是一個相對性的比較,以現時的供應量相對於97年或者沙士前,自然是少,但是否已代表現時的樓市是「供不應求」,以及樓價一定有上升的空間呢?若純用經濟學的供求理論去解釋,隨着樓價上升,需求會減少,供應會增加,故此現時的供求情況,隨着樓價的上升,跟一年前截然不同。在一年多前當樓價仍在低位時,政府推出托市措施,大家已預期新樓供應量將會減少(這供應量不包括空置的二手樓蟹貨)。樓價因需求回升(因信心恢復)而上揚,新樓愈賣愈少,但二手舊樓就愈來愈多可以解縛,故此供應絕非不足。而所謂不足,也只是兩三年內的事情,當兩鐵物業落成後,供應量仍會持續。故此,樓價會否再升,重點在於需求。
所謂需求,若以中長線角度看,不應包括短炒的買家,因為炒家快買快賣,需求即時變成供應,並不影響中長線的供求關係。實質需求有多少,我們難以得知,但卻可以從一些經濟環境的改變,去估計今年相對於去年是傾向增加或減少;我們亦可以從薪金水平相對於價格水平來估計用家的承接力,從而推算市場的供求情況。或許有人會說,香港樓市的買家是愈升愈追貨的,此現象其實只是反映投機心態而已,因為驚樓價再升而提早入市,這等於先使未來錢,提早消耗市場的需求!故此,樓價愈升愈多人買樓之現象只在升浪初期是對的,直至樓價上升至買家也無力追價之時,需求便會減少。
要評估樓市的需求,可以從三個角度去分析,就是投資回報(Yield),供樓能力,以及人口分析。投資回報指的是租金水平,租金回報夠吸引,資金會考慮買樓收租,只要樓價不跌,投資者便會一直只買不沽。而當供樓金額與租金水平相若,租客便會傾向買樓而不租樓,需求遂增。
但此等關係會受到息口走勢的影響,從資金角度考慮,回報是涉及機會成本的,若樓價已升,租金不變,回報率便下跌。若樓價已升30%,現時賣樓除可套現更可即時收取未來五年的租金收入,兼可將資金放在其他高息投資工具。在高息的情況下,租客在衡量供樓與租樓的比較方面也會有所改變。有關樓市的分析,下周續談。
港股方面,從近期期指高水情況估計,大市短期應會出現反彈浪,反彈阻力為13800點,可候高再部署淡倉。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沈振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