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二十九、三十兩天,好友楊明在澳門日報上發表了以《昆曲綺夢》為題,批評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的理念得失。楊兄的文章指出「青春版」四種毛病:
一、「青春版」陰氣沉沉
二、「眾花神」東洋附體
三、《牡丹亭》章節倒錯
四、「石道姑」家門錯位
讀者有興趣可上網看楊先生的原文。
早在去年四月二十七、二十八兩天由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等七、八個單位聯合舉辦了個「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一共邀請了三十位國內外專家發表論文,就湯顯祖與《牡丹亭》發表論文。這三十位專家中除了海峽兩岸,更有多位來自歐美的專家如:
1.美國哈佛大學的宇文所安(StephenOwen)
2.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的雷威安(AndreLevy)
3.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蔡九迪(JudithZeitlin)
4.日本東京大學的大木康
5.哈佛大學的伊維德(WiltIdema)
6.日本山口大學的根囗山徹
7.美國加州大學柏克來大學的奚如谷(StephenWest)
8.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偉
9.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王德威
10.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史愷悌(CatherineSwatek)
11.哈佛大學的田曉菲
外國專家佔的比例竟在三分一以上,其影響力實在不下於海峽兩岸的專家,本文摘其尤者作介紹,先說蔡九迪教授的《重身與分身:十九世紀前期中國戲劇中的「魂旦」》,把專演女性亡靈的旦腳喚作「魂旦」(Phantomheroine)。(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