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九十五國逾千多名科學家聯合撰寫的「千禧生態評估」(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近日發布,內容指人類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在破壞地球。
報告指出,濕地、森林、熱草原、港灣及其他生態系統,正在經受着不可逆轉的破壞。這些生態系統的變異又為空氣、水和營養的循環帶來重大的負面影響,最終將威脅人類本身。
該報告同時宣稱,「人類活動使地球多項天然功能不勝負荷,生態系統為未來世代提供足夠資源,已不再是理所當然的事」。報告最後提出,全球必須推出果斷的政策和措施,以扭轉人類現時對生態系統所作的破壞。生態系統備受破壞,原因是甚麼並不複雜,一位曾修讀經濟學入門課的中學生,應該可以輕易回答。
地球上的資源有限,人慾卻無窮,這是個恒久以來就存在並需解決的問題,不是今天的人類所獨有。生態系統內的各種要素,例如水源、森林和濕地等,相對於今天的人口來說,都屬於稀有資源。
問題在於現時很多稀有的天然資源,人類根本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便可使用。在這情況下,人們在使用資源時,自然不會珍而重之,枯竭只是早晚的事。
解決的方法是引入市場機制,用價格來反映各種資源的稀缺程度,從而鼓勵人類慎用各種各樣的天然資源。就如曾參與該項研究的史丹福大學環境生物系教授文尼(H.Mooney)所說:「人們總是把生態系統所提供的好處(例如潔淨的食水)視為免費的,其實不然」。故他亦主張以市場的方法來解決人類目前面對的生態系統危機,以便人們能更有理性地作出運用稀有資源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