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風光大葬,即使未正式封聖,已經被信徒視為聖人「大若望保祿」。不過,不是每位教宗都能夠風光大葬,入土為安。在若望保祿二世前的二百六十三任教宗中,有不少身死後都不得安息,尤其是教會成立早期,教宗之死常會引發騷亂、掠奪和權力鬥爭。
八九七年,教宗福莫索死後幾個月,遺體被墳裏起出,穿回教宗袍「受審」,到最後則慘被脫光衣服扔入台伯河裏。主持審訊的繼任教宗後來被廢,同樣慘死──他在獄中遭勒死。十五世紀時,教宗亞弟央三世在一家修院遭謀殺,修士搶光他的貴重財物,暴民湧入他的大教堂掠奪一空。
九九六年,首個德國教宗額我略五世上任後數月,被憤怒的羅馬貴族叛變推翻,但這位教宗亦非省油的燈,很快重新上台兼秋後算帳,把敵人弄盲或弄斷手腳。
為保證選舉教宗公平和保護樞機主教,教會在十二世紀實施秘密會議制度,但還是不能避免歐洲各國帝王繼續在背後扯線。法國大革命後,法軍先後擄劫了兩名教宗,一個客死法國,一個亦被禁錮在巴黎兩年。
一八七八年庇護九世死後,遺體從臨時墳墓移去一間大教堂時,被不滿他生前作風的教徒「截劫」,企圖扔到台伯河中。近年的教宗喪禮也非絕對順利。一九五八年庇護十二世的遺體惡臭薰天,只因防腐工夫出岔子,令屍體加速腐化。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