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跟一位香港電影人回廣州工作,在火車上他有點忐忑,他說:「我差不多十年沒到過內地,不知為何有點緊張。」
又有另一位音樂人常批評國內歌手怎樣「娘」,刀郎外形怎樣不行,《老鼠愛大米》怎樣兒歌,國內藝人娘不娘則見仁見智,但外表上的娘總可以改頭換面,內地勝在有真材實料,一旦包裝好了就甲天下,恐怕到時香港新一批藝人追不上。
後來這位音樂人要到上海去,臨行之前發現找不到回鄉證,我以為這樣才算「娘」!國內十一億人口的市場,怎「娘」這也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市場,莫非就是因為主觀性「娘」與「不娘」的問題而放棄國內市場,留在一個僧多粥少的市場?
國內當然仍有落後的一面,但一些明明是文化差異,可是香港人也歸入落後,例如說聽中樂不聽流行曲就是「娘」嗎?
在北京打的,不知是有緣看見還是普遍,不要看的士外殼沒打蠟,的士內竟然有「衞星定位」。
很多香港人就是覺得香港人比較高貴,沒想過甚麼叫「世界輪流轉」,當然不知道深圳河以北在發生甚麼事,我以為即使不是做生意要開拓國內市場,也應到國內走一趟,瀟灑走一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