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面對的兩難

曾蔭權面對的兩難

毛孟靜

教宗的死,對國際局勢毫無影響,但他個人的象徵意義確是大無比。作為耶教中傳統羅馬天主教領袖,他同時代表西方文明精神。相對於伊斯蘭,用今日國際政治術語來說,幾就等如光與影,黑與白,是正義之師與恐怖主義之爭。
教宗開宗明義反共,曾經呼召他的波蘭同胞起義,歷來訊息,充滿仁愛。饒是這樣,他仍然沒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因為梵蒂岡教義中被視為對性愛的保守態度,同樣引發人類社會的不幸。英國BBC的時事製作中,近年就曾有一輯話說貧窮的天主教國家因為不准、不敢避孕,帶來一屋嗷嗷待哺小孩引發的連鎖社會問題。說的國家,包括菲律賓及阿根廷。
卻是,一教教義,是否得像服裝潮流,與時並進?這個問題包含的兩難象徵,鋪天蓋地。
而教宗的死在香港引起的政治象徵,幾乎也攀得上國際級數,同樣展現兩難。

初步印象,自然仍只屬小城小鎮層次。有政治學者說,教宗的死正是「機會」讓曾蔭權建立正面形象。也即是,從來是天主教徒的曾蔭權,之前的形象即使不是反面,也未夠正面。為甚麼未夠正面?因為在香港人心目中,無法不對這名又受欽點的特首繼任人生出又是「擦鞋仔」的疑惑。雖然,曾的形象,總也比董建華「香港仔」。這「香港仔」云,據一高官私下闡釋,就是「走精面」。
北京與梵蒂岡的關係,或該說沒有關係,眾所周知。早前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對曾的批評,查實變相幫了新特首的忙,讓中共領導人心領神會,呀這曾蔭權與特區的梵蒂岡代表的關係,看來也普通得緊。
可是,特區領袖既是信徒,可能或者說不定有助正規的天主教在大陸立足。陳日君主教說,羅馬教廷該會願意與北京建交,與台灣斷交。這事事關重大,期待發展,肯定得假以時日。但雙邊關係若得緩和,起碼有助減輕傳聞不斷的說耶教信徒在內地所受的迫害。

曾蔭權作為天主教徒,在無神論的共產黨人眼中,會生「異族感」。(雖然諷刺的是,在這該最信奉無神的國家,會有人民最是迷信,會把毛澤東這個人神化。)但由香港人看來,耶教即使未等如西方文明價值,總隨附大量由聖詠、虔誠、風琴及教堂氣氛構成的莊嚴,一言蔽之,叫聖潔。是討好的。
曾蔭權由教徒身份而生的弔詭形象,只佔他面對的兩難局面一小部份。眼下的形勢是,中央不完全信任他,香港人也不完全信任他。比起九七年董建華初上任時享受到的兩面支持,是差得遠了。當年,北京對董建華的付託之意,幾乎是毫無保留的。而香港人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帶一點迷惘夾雜許多期待地,歡迎董建華出任特首。

那個特首選舉固然屬小圈子,但起碼有吳光正、楊鐵樑等猛人一起競爭,有點看頭。而董那副老好先生形象,確實一度眾皆受落。後來的發展,縱有人禍(包括金融風暴),但也真有諸如沙士及禽流感等天災。若套用蔡素玉掀起的流行話,就是董建華「運氣不好」。
但曾蔭權真的「運氣好」?蔡素玉批評曾蔭權的話,因為撩起了許多人對傳統左仔的厭惡,以及街坊鋤強扶弱的心態,同樣罵他變了幫他。但不管那是蔡的個人想法,還是代表哪個北京陣營的傳話,她噼噼拍拍做個真小人,總比哼哼唧唧的偽君子可取。
曾蔭權去討好北京,港人不忿;他來討好港人,北京隨時不滿。民主政改事宜,就像六四大是大非,很難中間落墨取個平衡點。這項兩難,只能靠政治普選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