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名女士前年在大嶼山黃龍石澗行山時在溪澗洗面及游泳,不料被水蛭鑽進鼻孔,藏在鼻竇內吸血達一個月之久,患者出現流鼻血及鼻塞,須先把水蛭麻醉才可將之取出,醫生表示,水蛭可不動聲色地鑽進體內吸血,甚至有致命可能,但因其抗凝血功能,也可為手術後病人「吸走瘀血」。
本報去年五月曾率先報道有關個案,負責診治該病人的瑪麗醫院耳鼻喉科副顧問醫生周振權在最近一期《香港醫學雜誌》報告這個案,是本港首宗有文獻記載的個案。該名五十五歲的病人蘇女士連續三周左鼻孔出血及鼻塞,病發前曾在淡水溪澗游泳,經醫生用內窺鏡檢查發現一條活生生的水蛭,在病人左上頜骨竇內。
蘇女士向本報指出,初時流鼻水及流鼻血,還以為傷風擦損而已,但情況無改善,直至一天在家發現有條像瘀血色的蟲在鼻子溜出來,才知道是水蛭,自己嘗試用鉗捉牠,但牠瞬間又鑽回鼻子。她說,當初急症室醫護人員都不相信她鼻內有水蛭,直至看到水蛭從鼻溜出來才相信,但無法取走,須由耳鼻喉醫生以內窺鏡檢查及麻醉水蛭後,取出這條長五厘米闊半厘米的水蛭,她還說,另一行山友人亦被水蛭入侵,在東區醫院治療。
水蛭除可在表皮上吸血外,也可經鼻及口鑽進鼻腔、食道、氣管及肺部,外國曾有吸血蟲阻塞氣道個案。周振權稱,水蛭的吸血量可達其體積九倍,外國有病人被水蛭長期吸血導致貧血,建議市民不應隨便用山澗水洗臉或飲用。
患者今次是在大嶼山黃龍石澗洗面及游泳中招,香港郊野活動聯會主席陳錫恩說,其他溪澗如在打石湖石塘等也見過水蛭(見表),「香港啲水蛭都有兩三厘米長,有啲有手指咁長,肉眼容易睇到」,他提醒行山者盡量避免飲溪水及洗面,但承認在炎熱夏季時,部份人見到清涼的溪水也少不免會洗洗面。
其實水蛭擁有一種抗凝血劑,具有醫學用途。香港大學骨科學系副教授葉永玉稱,一些血管接駁手術或組織轉移手術,若病人手術後血液回流欠佳,積聚瘀血,醫生會利用水蛭為病人吸血,增加病人血液循環。院方會在實驗室內培植、沒有有害細菌的水蛭,放在病人要清除瘀血的位置,吸血約十五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