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貨幣市場最受關注的話題,必然是國家領導人溫家寶明確表示人民幣縱使升值及放寬滙率機制,亦將會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進行,這意味着市場將難以再捕風捉影。而市場焦點亦逐漸重返美元的走勢:在短期反彈之後,美元強勢會否持久?
美元後市是強是弱,在近日美國落實加息及公布一系列經濟數據後,進一步成為市場的焦點。
經過聯儲局連續七次加息後,美息已升至2.75厘,累積加幅有1.75厘,這確實有助美元滙價維持強勢,再加上美國經濟表現理想,令市場相信息口仍有上升空間,美元遂成功扭轉已持續一段長時間的弱勢局面──歐元兌美元自3月中跌穿1.30支持位後,便一直疲莫能興,而美元兌日圓本周更創出5個半月高位,市場一般預期美元仍可維持強勁走勢。
然而,預期歸預期,阻礙美元進一步走強的因素仍然存在,例如美國在未來公布的數據是否理想、美國的利率走勢,甚至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的繼任人花落誰家(格林斯潘任期將於明年1月屆滿),而新人事會否帶來新作風,如息口調整策略是否有所改變等,都是美元能否長期維持強勢的關鍵。當然,在聯儲局新領導人上任之前,相信強美元政策暫不會改變,這點亦經由美國財長斯諾一再公開作出保證。
事實上,能影響美元滙價走勢的因素實在太多。傳統智慧告訴我們,不同因素與不同局勢混和,所產生的關係可謂千絲萬縷,對貨幣造成的化學作用,亦非市場所能透徹掌握。
現時美國利率正處於上升周期,但由於需要同時處理及改善嚴重的雙赤問題(即貿易與預算赤字),估計利率大幅飆升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美國貿赤令人關注美國與中國及日本等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關係。
假若以人民幣幣值作為探討的前提,人民幣一旦升值,必然會影響強美元政策,甚至削弱美元作為全球央行儲備貨幣的角色,但這卻又可提升美國出口的競爭力,有利美國經濟發展。所以,無論是亞洲貨幣價值的升跌,抑或是美元本身政策出現任何變動,所產生的後遺症,無疑都會是一種矛盾。
面對變數甚多的貨幣市場,投資者可能會擔心,投資外滙的風險會偏高。其實,隨着本港投資者對外滙市場的認知不斷提高,加上其對環球市場的局勢與大氣候、經濟發展及貨幣政策的了解,外滙投資已逐漸普及化,並且衍生了很多與貨幣掛鈎的結構產品。
市場上已有「外幣掛鈎定期存款」服務,為投資者提供較一般外幣定期存款更高的利息回報,投資者可於到期日以存款貨幣或按預先協議的行使價,以掛鈎貨幣取回定存的本金及額外利息收益。
一般而言,「外幣掛鈎定期存款」多以美元為指定貨幣,另外可選擇的掛鈎貨幣有7種,包括歐元、英鎊、日圓、澳元、加元、瑞士法郎及紐元,一般入場費約2.5萬美元。有多種掛鈎外幣供選擇,可方便投資者在不同市況下均能捕捉入市良機,並透過外滙波幅賺取較高回報。
這種投資工具適合樂意持有貨幣存款或掛鈎貨幣(即對外幣有實際需求,而且樂意買入該掛鈎貨幣)的投資者。
此外,由於外幣掛鈎存款期偏短(由1星期至3個月不等),這項優勢對於一些認為自選貨幣組合的滙價會在短期內維持窄幅上落的投資者而言,尤其是美元在外滙市場仍具影響力之下,令「外幣掛鈎定期存款」成為不俗的投資選擇。
當然,隨着貨幣市場的波動,此類投資產品亦會帶來相當的風險,所以投資者應作個人的考慮。
荷蘭銀行「梵高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