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鬧出風波,主辦機構的負責人竟認為頒獎典禮純屬「私人派對」,早與無綫電視簽訂合約,不容許其他傳媒機構搶先報道評審結果。
過去十多年,香港電影業日漸衰落,從八十年代每年開拍數百部電影,跌至近年只能開拍數十部,令不少從業員經常開工不足,生活出現困難。香港電影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正好被頒獎典禮負責人一語道破,就是電影工作者一面要求政府資助,一面將電影業當作「畀面派對」,失去昔日那份逆境自強的奮鬥精神。
五、六十年代,香港的電影業蓬勃發展,可說百花齊放。不論粵語片或國語片,題材豐富和多元化,包括武俠片、偵探片、恐怖片、愛情片、倫理片、喜劇等等,甚至將舞台上的粵劇拍攝成電影,供喜愛粵劇的觀眾欣賞。
六十年代中以後,粵語片逐漸式微,產量從六十年代初每年超過二百部,跌至六十年代尾每年只得數十部;到一九七一年,產量更只得一部。取而代之的是台灣進口的國語片,以愛情故事為主題,盛極一時。之後李小龍回港拍攝了幾部功夫片,才令港產電影重振聲威。
七十年代中以後,香港經濟起飛,粵語片再次成為主流,產量重越國語片。當時不少港產粵語片,是以港人逆境求存、努力拼搏、同舟共濟的精神為題材。即使是許氏兄弟的喜劇,也是笑中有淚,諷刺時弊,為打工仔及小市民抱不平。七十年代尾成龍創作的功夫喜劇,以及八十年代初興起的江湖片,都一直帶領着港產片的潮流,票房屢創新高。
八九年六四後,港人對前途感到迷茫,大部份人只求在短時間內累積財富,然後在九七回歸前移民。這種心態,充份反映在港產片的題材中。周星馳式的「無厘頭」電影,除了可以讓港人暫時忘記政治爭拗,亦反映港人對政治制度轉變的無奈,以及跟祖國及內地人在文化上的差異。
雖然這種「無厘頭」文化一時間大收旺場,但由於其他電影工作者只顧跟風,電影製作千篇一律,缺乏內涵,觀眾很快便看厭了,之後港產片一蹶不振,再鮮有佳作。
近年電影界人士見港產片衰落,便把責任歸咎政府缺乏支持,沒有積極打擊翻版光碟,又要求政府給予援手,成立基金資助電影業。每年的金像獎頒獎典禮,便耗用納稅人二百萬元,卻淪為「私人派對」,將大筆公帑資助一小撮有財有勢的影圈人士去搞派對。
香港電影業的衰敗,正是因為過去十多年只顧粗製濫造,影圈成為少數「自己友」的俱樂部,互相吹捧,缺乏創作精神。今次頒獎禮大會請來內地扮演毛主席的演員作頒獎嘉賓,又說「樣板戲」有藝術價值,這樣只顧政治正確,不理歷史事實的製作水準,怎能叫香港電影業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