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站出來與曾蔭權競逐

請站出來與曾蔭權競逐

陸恭蕙 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

首先,我想簡單說一下民主制度的優點。
在民主的制度下,政治領袖由全體市民投票選出,市民也為其選擇負上最終責任。現時香港的特首選舉過程既由北京控制,北京自然要為其選擇負責。董建華的例子,說明了操控選舉過程,不一定能保證結果圓滿。北京應記取此教訓。

但是,目前的制度若繼續維持,北京便需要照顧一眾爭相提意見、領獎賞的派系。香港若實行普選,爭取支持的對象,就會由北京轉移到香港市民,而中國領導人也有更多時間專注全國事務。北京選定曾蔭權為下屆行政長官,香港的傳統親中陣營似乎覺得自己的意見不受重視,極感不滿。
北京願意由曾蔭權接任香港特首,是否意味着中國領導人更信任香港市民?畢竟,如今他們應明白,香港市民並不會從事顛覆活動。
香港市民批評政府的政策,完全是以事論事,從來不是像一些人認為,是基於「反中」情緒或故意破壞穩定。在九七之前,親中派認為社會上批評政府的意見,是有外來勢力在背後策動;結果,北京將香港社會一分為二:愛國與不愛國。

要真正理解香港,現在是時候拋棄這類過時的觀念。有意問鼎特首一位的人士,應該公開競逐,讓市民衡量他們是否有能力管治香港。若北京認為二○○七年落實普選過於急進,很難想像何以二○一二年條件還不成熟。為普選作好準備,將引領香港的漫長政改道路邁向終點。從這個角度看,這次補選若有其他候選人與曾蔭權競逐,實有積極的意義。
接下來,我想討論一下香港的政治現狀。
香港的「社會精英」向來低貶政治,藉此否定政治的重要性。殖民地時代的官員甚至聲稱,香港的諮詢制度產生的「共識政治」,比民主選舉更優勝。有人甚至進一步認為,香港經濟迅速發展是因為沒有受政黨政治的荼毒。
北京欣賞香港的殖民地制度,力求在九七年後保留其架構,並且為了與時並進,容許部份立法會議席由普選產生。不過,中國官員一再表示,香港是「經濟城市」而非「政治城市」;除賺錢以外,市民不應有非份之想。

董建華的離任,使從政者、政府官員和社會精英正視現實,不再否認政治是香港現實生活的一部份──其他地方又何嘗不是這樣?即使香港仍未以普及而平等的觀念,落實民主選舉政制,但上述人士將會更公開地爭取公共權力和地位。
財政司司長、自由黨前黨員唐英年已表明,不會參與今年的特首補選;但自由黨仍積極考慮派人參選,黨主席田北俊更可能親自角逐。
民建聯對於是否派出候選人,態度有點含糊。原因可能在於,民建聯雖然似乎不是全心全意支持曾蔭權,但也向來不慣於違抗北京的意旨。但身為北京在港的最大代言人,和立法會最大政黨,民建聯應該派人參選。

泛民主派若希望向市民證明他們有能力執政,必須推出一位候選人,否則只會繼續成為政治的旁觀者,繼續被指為一味反對,毫無建設性。
有報道指,香港民主運動的重量級人馬李柱銘正考慮參選。假如他不參選,那究竟他代表甚麼?是不再獲民意支持的組織?
前綫的劉慧卿已表明,泛民主派若沒有人出戰,她願意參選。她過往認為參與這種小圈子選舉簡直是浪費時間,現在顯然回心轉意。雖然劉慧卿未必能夠得到泛民主派一致支持,但她願意站出來,已值得一讚。
至於四十五條關注組,余若薇似乎不願意參選,但湯家驊已暗示他會認真考慮,而不少人也覺得梁家傑是適當的人選。
香港市民正懇切期待他們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