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慎選投資工具省成本

陸叔理財:慎選投資工具省成本

相信大家對具投資成份的保險計劃不會感到陌生。近年更有不少投資者利用此種計劃作為理財及投資工具,究其原因,傳統保險主要目標是提供保障,儘管當中有定期派息及分紅,但論投資回報,始終給其他投資工具比了下去。當然,投資於基金的潛在回報會較佳,但由於投資每一隻基金都會涉及不低的使費(如首次認購費、管理費、行政費等),對於一些喜歡「炒基金」的投資者,年中所付出的交易成本也不菲。
市面上的具投資成份的保險計劃,收費結構雖然各有不同,但大抵上共同的賣點是,當投資者轉換計劃內所提供的基金選擇時,都是免費的。對於時常轉變基金組合的投資者而言,此種計劃明顯提供了減省交易成本的方便。

保險不列資產
另外,根據目前本地的法例,基金投資都會視為一種資產。在財政司司長未提出取消遺產稅前,若果一個人身故時而手上又持有超過750萬元的資產,後人便需要繳交遺產稅後才可取得遺產。不過,現時保險計劃不會被定性為資產,不少投資者會透過這些計劃去投資基金,作一個更有效的稅務安排。再加上產品的設計是一份保單,當投資者需要資金周轉時,可以就保單當期時現金價值,向有關的金融機構提出貸款申請以作資金周轉安排,未必需要即時沽出組合內的基金套現。由此可見,近年此種投資計劃大行其道,並非沒有道理。
值得留意是,過往此類計劃中的基金選擇,都沒有「保本」成份,極其量是提供一些非常穩健的貨幣市場基金作「停泊基金」(ParkingFund)(即市場暫時未有合適的基金可作投資,投資者將資金暫時「停泊」於貨幣市場基金,暫時收取穩定的利息回報,待有其他投資機會時,始轉往另外的基金上)。
不過,儘管目前股票市場的回報受惠於經濟復甦而變得更吸引,但市場對保本產品仍有一定的需求,所以即使去年及今年港股處於牛市,仍有不少推陳出新的保本基金推出市場。但我個人認為,現階段投資保本基金是一個較被動的投資策略,最大問題是資金會被鎖死一段頗長時間。

融入保本概念
然而,近日有理財公司將保本概念融入具投資成份的保險計劃,做法是豁免了首次認購費用後,投資者一次過所繳付投資金額,可將資金全數投放於單位基金,或選擇把最高一半比例的投資總額放於「保證投資收益」部份,以賺取4年期接近17%的保證複合回報。
另外,投資者亦可於首年內把投資金額由「保證投資收益」轉至單位基金。若投資者喜歡投資組合內包含保本基金及其他類型基金,而又希望減低投資成本,以及不致因投資於保本基金後令資金長時間被鎖着,此種新計劃其實也不失為可以考慮的投資工具。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