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參與者老化

政治參與者老化

施永青 中原集團主席

有青年組織來函,邀請我做他們的顧問。我一向關心青年人的活動,故爽快答應了。但我只出席過一次他們的活動,以後就沒有再參加了。我不是嫌這個組織有親中背景,而是發覺這個所謂青年組織,其核心成員竟大部份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不符合我想多點接觸青年人的原意。

後來,他們的負責人多次來電,希望我多點參加他們的活動,我初時以事忙推辭,但他們卻願意在時間上就我方便,我沒有辦法,只好把真正的原因告訴他。
我老實不客氣的問他:「為甚麼你們的青年組織差不多淪為中年組織?為甚麼你們不去大學擴展會員,卻這麼積極拉我這個五十多歲的人參加你們的活動?是否你們的組織宗旨在哪些地方出了問題?竟吸引不到青年人加入,你們得好好地檢討一下。」
我想,香港的左派組織真是有點老化了,已缺乏革命時代那鼓朝氣。在左傾要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尚有大量青年遠赴延安,為何革命成功了,反吸引不到有志氣有抱負的青年參加?

近來,我又發覺,不但親中組織有老化現象,他們的死對頭民主派也一樣在老化。
通常,青年人會較傾向理想主義,容易對現實產生不滿,加上他們未有家庭包袱,故很容易被反建制的組織吸引,以為可以藉此改造舊世界,建立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世界,故青年人一般都比較激進。
但香港的激進組織,其頭面人物長毛,照看也有五十歲吧,還在扮演街頭戰士的角色,接班人何在?難道要去找一個長鬍子的,去接一個長頭髮的班?
即使是民主黨,就我接觸到的成員,平均年齡也不低,一般都有四十歲,司徒華、李柱銘退下來之後,還有李永達、何俊仁等,下一次再要找人接班,勢必更加困難。
我有時也會接觸到一些專為基層爭取權益,但又與主流民主派有一定矛盾的組織,他們的搞手雖較為年輕,但他們的活動參與者,卻多是老人家,而且以女性居多。領匯事件要出動盧婆婆,除了為方便申請法律援助外,組織內缺乏青年積極分子,也是間接原因之一。

這是很可悲的現象,這等如說,現時政治舞台上各派力量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可能枉費心機。政治活動通常都有遠大目標,都說在為下一代着想,但我們的下一代卻不關心,或不認同當前政治舞台上的所作所為,將來年輕一代上場後,他們可能把現時的一切推倒,重新再另搞一套,那我們現時鬥生鬥死還有甚麼意思?
我曾就這問題與一些青年大學生討論過,他們普遍的感覺是那些政黨其實並不關心他們,除了在競選時期為了爭取選票而接觸到他們的宣傳單張外,平時只能在報紙上看到他們的消息,甚少有政黨參與他們的活動,直接與他們接觸,所以他們都覺得自己與政黨之間有疏離感。
面對這種狀況,香港的政黨是否都應檢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