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讀物不通識

通識讀物不通識

謝冠東 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最近看了凌友詩著的《合理合情──從個人良心到社會良知》,該書是突破出版社出版的「通識閱讀」系列之一。
書中有些內容令我不禁皺眉,例如「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屬於十三億人民所有。」(頁六十五)、「香港在制訂《遊行集會法》與《國安法》時,很多人以自由來反對立法,把個人自由絕對化,這就曲解自由了。」(頁六十五)、「我們有愛惜自己生命的義務,這項道德律令規範着我,我是沒有賭博、吸毒、嫖妓的自由的。」(頁六十八)
就例一而言,該書立場反台獨,卻只提出反台獨的理據。標榜「通識」的書籍不應如此;而是要提出正反理據,讓讀者自行判斷。若只提供單方面的理據,然後作出單邊結論,從何啟發獨立思考?若這類讀物被列作教科書或指定/建議參考書籍,那麼政府或教學團體,就可藉着通識科灌輸諸如「愛國」、「支持二十三條」及「反台獨」等價值,建立意識形態,藉此謀求自身利益。

第二例則太武斷,示威人士以自由反對立法,就等同把個人自由絕對化了?事實上,當時已有人表示若政府透過民主選舉產生,受選民監察,他們會支持《國安法》,證明反對者沒有把個人自由絕對化。政府或辦學團體有機會藉着建議通識教材,抹黑社會某一類人士,比如把示威人士描述為只顧個人自由,打壓他們不喜歡的群體。
至於第三例也極富爭議。究竟甚麼才是符合道德?同樣,作者沒有列舉正反理由,說明為何某項活動符合或不符道德。賭博是否不符道德本來就極富爭議,而非理所當然,從「賭波合法化」的爭論可見一斑。而且,賭博的定義也相當模糊,例如企業家創業時或多或少也有賭博成份,但這個「企業家精神」卻不時備受讚賞。
書中其他意見,諸如區議會的委任制是賢能政治,政治體制中應有賢能政治成份等論點,也極富爭議,未必如作者所說般理所當然或「合理合情」。

另一個問題是評核問題,雖然通識標榜沒有標準答案,但當考生與改卷人士持不同立場時,會否獲得公正評分?而考卷評核過程的透明度又極低,因為考試局不會發還考卷給考生,那麼考試局如何能消除考生的疑慮?若然評核方式是計算「平時分」,讓校內老師負責批改,那麼,學生若然表達和辦學團體不同的政治或宗教觀點,又會否得到公允的評分?此外,若果學生全年都只是由同一名老師教授通識科,接收的,會否就只是該老師認為「合理合情」的觀點?
我明白教育署及出版社都是出於一片苦心,希望藉着通識科目加強學生常識,開拓學生視野。但我們務必小心處理,必須確保學生在思考和立場上,有真正的選擇,不然只會適得其反,連時事討論都變成如物理科的公式般一成不變,學生思維的空間和自由比以前更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