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個社會,要放下高薪厚職追求理想並不易,本身是作家的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王璞,未屆退休年齡卻辭去教席,完成這學年後便會離任,返內地繼續創作文學。她說會穿梭神州,過着「候鳥」般的生活。 記者:倪清江
王璞很有原則,不接受「行貨式」教書,故花很多時間備課,有時為了一小時講學,會花近二十小時準備,「賺這麼多錢,不努力教好學生,良心過不去!」但這個原則令她缺乏時間寫作,「寫作要心態自由,教書就不能自由。」
為了寫出好作品,她選擇放棄優厚薪酬,提早數年退休,最快七月返回內地生活。她現居於天水圍,反而覺得一河之隔的深圳更適合她,故此今後將主要住在深圳,有時到上海或北京,生活如候鳥,「天氣好就到這邊,天氣不好就去別處。」
王璞幼時由父親帶回內地生活,八九年才回港。她說,早已計劃返回內地,現在終等到經濟條件許可。「我沒有風險,其實我不勇敢。如果勇敢,五年前就應該走了。辭職後就算一分錢不賺也可生活,反正我從不穿名牌,衣着都是街邊貨;我不上茶樓,都是在家吃飯。」她淡薄名利也是為了寫作,「一個作家,要與一般人靠得近,如果出門就坐出租車,會與大眾相距很遠。」王璞的父親是著名記者王孚慶,約於四七年來港,五一年返回內地,在其後的反右運動及文化大革命時受到衝擊,經歷過火紅年代的王璞,人生經驗豐富,她的作家夢也是在那時萌芽。她說,作家寫的都離不開童年記憶,故今後也會寫關於文革的小說。
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但王璞認為要在港發表文章較內地易。她認為港生中文底子雖較差,但經指導後水平可很快提升,而大學導修課亦十分重要,故經常提學生,大課可不來,但導修課則不可「走堂」,「學問是在學與問的過程中,才可以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