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起,多家大型銀行開始把按揭利息調升。新做樓按利息從優惠利率減二點八厘(P-2.8),調升至P-2.7水平,連同最近各大銀行調升優惠利率,按揭利息已開始上升周期,和美國利息走勢接近。
陳友正博士
特許財務分析員
自○三年六月聯邦基金利率低見歷史性的一厘水平,聯儲局已多次調高利息至現時的二厘七五,美國的平均浮息按揭,亦已升至五厘水平。期間,國際投資者由於投機人民幣升值,資金不只一次流入本港銀行體系,使港息暫時性地偏離港元和美元掛鈎的利率對等關係。熱錢一來,本港銀行水浸,雖然美息已然加息多次,港息仍處低位。○五年起,投機人民幣升值的資金開始退卻,港息自然回歸到和美元看齊的現實。
美國近年的通脹率,約為3%。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當年把利率減至一厘,目的是防止互聯網泡沫爆破可能造成的破壞力。美國經濟安全着陸,卻製造了負利率的環境,助長了地產和其他資產的過度投資。美國資產泡沫已成,聯儲局的政策,是如何使經濟安全着陸(Softlanding),而非災難性的崩潰。
故此,美息在可見將來,仍會不斷攀升。歷史數據,美國實質利率約為二厘,以三厘通脹計,名義利息可升至五厘左右。最近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反映投資者對格林斯潘會否保持一年以來「審慎有序」(measured)的加息步伐,每次只加四分一厘,抑或需要加快加息,以防通脹失控。
對本港置業人士來說,最大的問題,自然是利率趨升,將對樓市有何影響。過去數年,本港利率幸運地保持低位,加上銀行對貸款態度更加謹慎,不約而同減低對工商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貸款,爭奪風險較低的按揭市場。
據金管局的統計數字,樓市高峯期的九八年第二季,銀行體系對樓宇(包括地產發展商)貸款總額為九千一百八十億,佔本地貸款總額的65.7%。至○三年底樓市谷底,樓宇有關貸款為八千七百億,比高峯下降了5.2%。可是,樓宇貸款佔貸款總額的份額,卻升至76.1%。同期,對製造業的貸款額,下跌了25.6%;對貿易融資貸款則下跌45%;對批發零售貸款,下跌52.9%!
銀行爭奪樓按市場,使按揭利息不斷下降,任何一位置業者,均可得到優惠利率減二厘多的利息,對比那些中小型企業,仍須付上優惠利率以上的利息。「優惠利率」,變成了使人啼笑皆非的名詞。
銀行開始調節「優惠減」的機制,意味着銀行已沒有過往偏重樓按市場的策略,新的置業者,自然須付上更高利息。
雖然如此,但筆者認為,本港樓市暫時未受加息影響,原因是香港樓市,主要是由供求狀況左右,利息現時仍屬溫和,不會對置業者的購買心理產生較大影響。新樓市場,一直由數大發展商操控,樓價亦由大發展商主導。政府處於領導剛接任的時期,對樓市政策,一動不如一靜。故此,樓價短期內沒有大幅下跌的客觀環境。需求方面,本港樓市一向包含投資需求的因素。現時,投資氣氛仍然濃厚,市民抱有「樓價趨升」的期望。大抵宏觀經濟出現的變化,仍未影響投資者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