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華
民主黨立法會前議員
讀報章所報道,蔡素玉在《給香港的信》中,對曾蔭權的批評,我腦海中最先跳出來的,是「維園阿伯」這四個字。不對,她是女性;「阿婆」、「阿嬸」也不對,她年紀稍輕,而且未婚。於是,想出了「維園阿姐」這個稱號。
她與我在立法會共事多年,毫無個人恩怨,連在公開辯論中的針鋒相對也少有,甚至是對左派議員中較有好感的一個。那好感源於,她沒有甚麼機心,說話較坦率。這次,她批評曾蔭權,也反映了我對她的好感的特點。
「阿伯」與「阿姐」的分別,除了性別和年紀的不同之外,因「與時並進」還有另外一些差異。一、教育程度較高;二、與左派關係更密切;三、有一定的知名度;四、擔任公職。
然而,「阿伯」與「阿姐」之間,也有一脈相承之處。例如,她對曾蔭權的批評:「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回歸前夕,當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選擇保持平民身份,曾蔭權則接受英國王儲查理斯授勳」;「過去數十年間,曾蔭權都是英國統治的忠實支持者,不止表現在政策方面,也表現在他的個人風格及人際關係方面」;「有親北京陣營認為曾蔭權個性傲慢及蔑視愛國價值」;「曾蔭權需反思過去四十年的經驗,看看有甚麼是值得保留的,有甚麼是需改變和揚棄的」。
胡錦濤只要求董建華,對七年多的管治「查找不足」;蔡素玉對曾蔭權的要求,卻苛刻得多,是「過去四十年」,有清算的味道。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她還批評了鄧小平和胡錦濤:「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的名言: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現在中央無意中借用了鄧小平的實用主義:不管是英國人還是中國人,只要行得通就行。」端的可謂斗膽。
「阿伯」和「阿姐」,只是站得遠一些,還沒有聽見「吹雞」而已,而且也在政治上缺乏敏感。且拭目以待,靜觀「吹雞」之聲清脆而響亮之後,又如何?
好些人,還沒有從董建華辭職下台、任期「二五之爭」、第三次人大釋法,領會胡錦濤是不大喜歡「吹雞」的,只在判罰十二碼、半場和全場完結時才「吹」一聲。這就是胡錦濤的作風和性格。
「維園阿姐」是一個新品種,蔡素玉是一個樣板。這品種和樣板,也可以作為觀察本港左派的動態和變化的一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