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教宗 - 陶傑

選教宗 - 陶傑

教宗逝世,教廷選舉新教宗,權力移交,遵守千年古禮。
首先,要打碎教宗的聖璽和指環。每一位教宗,都戴着刻着自己的名字的指環。指環用金子打造,中間還雕刻着漁夫撒網的圖案。漁夫是門徒彼得。指環打碎了,象徵教廷在無主狀態,這個短暫的過渡期,拉丁文有一個特別名稱,叫做SedeVacante,也就是VacantSeat:教宗的寶座懸空待選。
然後,權力暫移至教廷的樞機主教團。主教團規定在教宗死後的第十五天到第二十天之間主持選舉。主教團有一百一十八人,選舉的方式,是一二七四年的教宗格儒略十世頒定的—主教團要禁閉在一個房裏,三天之內選出繼承人。繼任人要三分之二票數通過。三天之內做不到,眾主教的三頓飯就要減量,規定每頓只能吃一碟子,不准添食。再過八天,如果還選不出來,眾主教每頓只准吃麵包、喝清水。

為甚麼這樣惡作劇?因為格儒略十世上台,主教們一「選」就選了三年。近一百年來,歷任的新教宗都在五天之內選出。若望保祿二世歸天之後,選舉新人的樞機主教團投票期間,住的宿舍只有二十三間單人房,其他主教要像香港的旅行團一樣,兩人合住一室。
投票的這一天,投票者聚集在席斯丁教堂。主持人高叫一聲:「不相干的閒雜人等,通通給我出去」(Extraomnes!),一百一十八人就通通軟禁起來,不准看報,不准聽收音機上網,手提電話通通收起。在一張印着「吾人謹此宣告新主教心意人選」字樣(拉丁原文Eligoinsummumpontificem)的表格上寫上心水人的大名。選票由三名主教點數,另三人監票。千年古禮,全部沿用拉丁文,既肅穆,又好玩。
教宗當然不由全世界幾億天主教徒一人一票「民主」選出,因為梵蒂岡不必民主,正如香港的教會學校,不必把校董會開放給外行的家長來做代表,此一道理,當非遠東的小農社會的一些人的簡單腦袋所能想通。
一切程序,明明白白,投票時不是在一塊板上「正正正正正」地「正」下去的。不必由哪一個嘴角結白沫的主教瞪大眼睛「釋法」,全球天主教徒,無權「司法覆核」。新的教宗上場,做兩年、五年、十二年,還是最多七年?也不必由哪一個紅衣主教信口開河亂Bullshit。選出來的新人,四方景從,當然也輪不到蒙地卡羅的哪一家賭場的老闆給他九十分或一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