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老辦法辦事 - 李怡

李怡專欄:老辦法辦事 - 李怡

勞思光教授在與筆者閒談中,提到他讀李鴻章的紀事,曾紀有一八九五年李鴻章與日本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時,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自分別以來,為甚麼二十多年貴國仍是照老辦法辦事,以致有今日呢?
伊藤博文曾任駐中國公使,過去與李鴻章打過不少交道。一八九四年中日發生甲午戰爭,九五年二月十二日,北洋水師徹底崩潰,致遠艦長鄧世昌戰死,海軍提督丁汝昌自殺身亡,持續七個月的甲午戰爭結束。兩個月後,中日簽《馬關條約》,割讓了台灣島。這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屈辱的一頁。
在中國的歷史書上,多將戰爭的失敗原因,歸結為日本的橫蠻和清廷的無能,特別是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更被指為歷史罪人。
但從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講的那句話來看,問題也許出在中國「仍是照老辦法辦事」的問題上。
若論船堅砲利,那麼當時北洋水師所買到的軍艦,較日本所擁有的軍艦更加先進。若論海軍的鬥志與士氣,北洋水師也不一定比日本海軍差。那麼敗因在哪裏呢?
甲午戰爭前的三、四十年,中國與日本都開始了一個「學西方」的過程。中國一批政治人物,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引入西方觀念,購買西方的軍備,洋務運動倡導者着手建立現代工業,中國商人在沿海貿易方面也與外商競爭,許多西方人文科學著作被繙譯過來,中國也開始定期派出一批批的留美幼童……。中國這個古老文明的大國,面對西方現代的挑戰,正急起應變。差不多同一時期,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全面地向西方學習。

無論從電視劇《走向共和》,或書本《大清留美幼童記》的記敍來看,李鴻章都是力主學西方的革新派。論個人才智,李鴻章不比伊藤博文差。然而,中國的學西方,由於頑固的保守勢力的抗拒,卻不似日本那樣徹底。留美幼童並沒有按計劃繼續派出,而是計劃中途夭折了。
中國的「學西方」,也從未觸及政治與意識形態層面。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下,只引進西方的技術,卻拒絕了西方的制度和意識形態。中國沒有建立「君主立憲」的憲法,沒有建立三權分立的體制,沒有輿論對權力的制衡,沒有民主選舉。
相反,日本學西方就很徹底了。不但學了技術,而且學了制度與意識形態、思維方式。電影《最後武士》也反映出日本當時是怎樣徹底地臣服西方的管理模式的。
甲午戰爭,分出了兩個民族學西方的優劣。論船堅砲利,論硬體,北洋水師不比日本海軍差。但論制度,論意識形態,論思維方式,中國「仍然老辦法辦事,以致有今日」。
中國照老辦法辦事,不僅在一百一十年前的甲午戰爭時沒有改變,而且一直延續至今,仍沒有改變。
一九一九年五四時,中國一度興起了民主呼聲。到一九四六年中共要與國民黨進行內戰時,中共的機關報《新華日報》也屢發社論,表示「中國需要真正的普選」。
三權分立,民主體制,這些中共曾經提出來的建國目標,在建立政權之後,就棄如敝屣了。
直至現在,中共說的仍只是「民主集中制」,或「黨內民主」,實際上,中國仍照老辦法辦事。即使面對已有現成司法獨立、三權分立體制的「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也照中國老辦法一再出來干預釋法,似要將香港拉回到一百一十年前甲午戰爭的年代。這真是中國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