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仁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董建華治港七年後,終黯然下台,北京方面始終不相信問題在於制度缺陷,只以為是董欠缺個人行政能力,以為只要撤換董建華,代之以具行動力的新人,以新面孔帶來新局面,便可扭轉乾坤,改變局面。
在維持政治穩定(即中央可最後操控的政制不變)的原則下,中央領導相信,一如他們在大陸實施管治的信念一樣,政治的認受性毋須依靠普及的民主參與,而可以高效能的良好管治建立,此即以實效管治的認受性,來取替代議制下的民主認受性。所以,若以一位有一定民望,而亦有豐富行政經驗的前殖民地政務官,如曾蔭權等,作為特區首長,便可穩定局面,亦可遏止民眾對民主的訴求。
但中央領導的政治構想,能達至他們的如意算盤嗎?筆者認為參與特首角逐的建制派人士,須面對嚴峻的挑戰。
首先,如要建立新的形象和威望,他如何在與董建華施政對比下,為自己的施政理念藍圖定位?
例如,董在口號上「反對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但實際上他對不公平,以至徇私的政策卻斷然拒絕檢討反省,數碼港事件便是最好的實例。曾支持數碼港決定的建制派人士,尤其曾為此決定任執行的主要官員如曾蔭權,如何自處呢?應否把一切責任歸咎董建華而自己與其劃清界線,還是繼續「死不悔改」呢?
曾蔭權一直堅持單一招標的「西九龍計劃」又如何呢?若新的特首不能在「官商勾結」等的大問題上,有清晰明確的定位,相信他將難以取信於市民、商界以至其他國際投資者。但在一個小圈子不公平制度下產生的特首,能避免製造另一個利益輸送的「建華年代」嗎?
在今日香港這個現代開放和利益多元化的都市中,政府在制訂政治和經濟決策中,經常面對最具爭議的問題,就是如何開徵公共收入和分配公共開支,作公平合理和可持續發展的決定。例如在收入上應否引入更累進的稅制,使富者多付,扶貧滅赤,縮減貧富懸殊?
在開支分配上,應否更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百年大計,而要停止削減,甚至反而增加教育的開支?面對人口老化的趨勢發展,如何解決退休保障和醫療融資問題,而不會對社會中下層造成沉重的負擔呢?
上述的議題,都是在民主國家公開競逐執政時要辯論的大問題,亦是爭取選民支持、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議題。任何答案,都反映了一個希望執政的政黨或領袖的基本政治理念,而這些理念,亦往往是不少志同道合的從政夥伴,經過千錘百煉的議政和執政的經驗,提煉出來的。
未來來自建制的新特首,在現行的政制下,不能依賴政黨,而只能實踐個人化的領導。他帶領着一群無統一意志和理念,亦缺乏政治磨練和組織經驗的主要官員,單憑一些行政的經驗,便能駕御大局,贏取市民信任和團結,建立高效能而有認受性的管治嗎?如此領導班子,怎能令香港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