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書令香港上樓書店淪陷?或者說,令繁體字書淪陷?如果有人在五年前,甚至三年前說這句話,你一定唔信邪!不過上星期洪葉書店的結業,未嘗不是一個啟示。
向來台版書壟斷的香港市場,隨着簡體字書店愈開愈多,閱讀風氣正逐步上揚!原來,「化繁為簡」是一個魔咒。
記者:邵超
攝影:陳盛臣、林栢鈞
鳴謝:梁文道先生
劉細良:走個性書店贏硬!
「香港大眾化書店主事人、經理連自己賣緊乜都唔知,溝通有問題。大陸同外國就一律走精品書店路線,例如誠品就做文化暨活動中心,而香港就好少呢類。」香港上樓書店有個性又出名的,寥寥可數,計有阿麥書房、人民書店、書得起、旅人之家(前名鴻昌文化書坊)等。「𠵱家再唔係鬥快鬥平,係人同朋友每人夾吓五萬蚊,都可以開舖,但要贏一定要以知識為本。賣的人一定要識書,呢啲叫專業服務。」
尚書房:內地書贏速度快
乜香港人識睇簡體字咩?近年簡體字書的普及,由大陸流入的幾米簡體字版應記一功。一個台灣繪本作家間接帶旺簡體字書的閱讀群年輕化,世事就係咁荒謬。尚書房負責人李先生說:「國內一年出書超過十萬本,今日訂、隔日就可以取貨,相反台灣泡沫爆破導致市場萎縮。」中台出版業的逆轉,出現以下怪現象:
*外國出版社看中國內商機,中文版權多賣給中國大陸,形成大陸書快過台灣版。
*台灣書商直接購入簡體字版轉成繁體版,但又賣貴兩至三倍,搵笨!
商務印書館:簡體版偽劣嚴重
簡體字書前途一片美好,商務印書館零售總監關永圻指,簡體字書出版量大,但同時亦出現了大量偽書及不負責任的出版社,克林頓夫婦的自傳就係好例子,選書時隨時入到翻版書。「書價平唔係最重要,大陸出版社的市場資訊唔夠,就算在香港大賣,都要消化好長時間先至敢加印,書籍流通渠道唔係咁暢順。」
上樓書店保本絕招
去年底書界盛事是內地大型書店新華書城及台灣城邦書店先後登陸香港,現時評論他們對上樓書店帶來的衝擊仍是未知數,而多間上樓書店都有保本絕招。
新派要靠多元化
尚書房:把1:1成功植入普羅大眾的腦海裏(實情是部份至真),國內雜誌、音像產品全港最多最齊,是書店多媒體化的成功例子。
榆林書店:商業與專業兼顧,兼賣精品之餘,只要看中中文版賣得火紅,就引入英文原版。
傳統不死之謎
田園:建立熟客群,田園文學類為重,平賣大量經典文學。
樂文:社科類為重,留住長期熟客。
文星:堅持做文學類專門書店,成為簡體字書界翹楚。
3月31日洪葉結業
洪葉於97年開業,被書迷推崇有着台式優雅文化書店的氣質,但近三年不免令人失望,連老闆葉桂好返書店開會也不敢望書架。「現在書店風氣好混亂,大小門市搶緊相同客源、搶Hit書種,未能培養某類風格。當大家一齊搶,就好易有失誤。」如果唔想被罰紅牌出場,過來人的肺腑之言絕對有參考價值。
繁體字書淪陷史
地下上樓上
1970s
-地面文化書店如波文,地攤賣書。
-新一代文化人陸續開書店,阿蟲專賣藝術書的傳達書屋售賣大量台版書,田園書店、學津、南山、青文、一山相繼開業。
簡體書蒲頭
1980s
-80年代大陸文化熱,繙譯書及新一代學者著作如傷痕文學,致大量簡體字書店蔓延。
-七、八十年代大學生返大陸走水貨開設簡體字書專門店,表表者是80年代中的文星。
繁簡勢均力敵
1990s
-97年洪葉書店開業,仿台灣書店布置,有位坐,有咖啡,吹起上樓書店優閒新風。
-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簡體字書店日漸成風。
簡體1:1起風雲
2003
-5月,國風堂加入旺角戰圈,首創人民幣兌換價1:1發售,引起書界迴響。
2004
-7月,香港書展2004尚書房等以1:1售簡體字書。
-12月11日,內地大型書店新華書城登陸香港,成為本港最大(包括簡體字書)的書店。
-城邦書店開業,專售台灣書,附近新華左鄰右里,有報界稱該處為「灣仔書市」。
2005
-1月1日,三大連鎖書店中的商務印書館內地書以兌換價1:1.6發售,簡體字書全面劃一1:1。
-3月31日,繁體書龍頭店洪葉旺角店結業,書價二折起發售,尖沙嘴店兩日後同告結業。
十大暢銷簡體書
(以下為人民幣原價)
查詢:榆林書店(23988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