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甲說有一回看電影,見到字幕竟然把Areyoukidding?一句對白翻成「你是不是吉丁?」我看有的觀眾肯定要問翻譯字幕的人:「你是不是在開玩笑?」
看外語電影,要是同時有中英兩行字幕,最好看英譯的,因為那翻得總比較可靠。中文字幕不過從英文再翻過來,翻錯了自難免要鬧出你是不是吉丁的笑話。Moveyourass變成「移動你的驢子」,又何足為怪。某甲說,俗語最容易翻錯:toparkthepinkcadillac字面上解作「把這輛粉紅色的卡迪拉克轎車停放好」,意思其實是做愛。
有一回看一部俄語電影,銀幕上打出中英兩行字幕,只見中譯一時是廣州話,一時是蹩腳的白話。挺簡單的一句sitdown竟翻成「坐低」,銀幕上那講話的人倒是俄羅斯人,並非香港人吶。幹麼不乾脆讓他說「坐下」?這又不是默片時代。
據說一九二九年之前,內地常放的是默片,間中打出字幕解說一下劇情。遇上外語片,字幕總譯成方言去迎合各地不同的觀眾。
有天南京某家戲院放映外國電影,銀幕上但見群眾騷動,警察局長正喝罵他們,這時字幕打出:「乖乖隆的咚,搞甚麼搞?」我看這句話大可以翻成粵語:「嘩,你哋究竟想搞乜鬼?」以為那「乖乖」的甚麼是「親愛的」甚麼,就鬧出「你是不是吉丁」的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