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花生、鮑魚及龍蝦等美味食物,令人垂涎三尺;但食物敏感患者面對如此美食卻只可強忍胃口,否則冒險進食或導致死亡。本港醫生估計,全港有逾兩成市民認為自己患上食物敏感,並警告一旦出現食物敏感,將不能根治。而最有效預防食物敏感出現的方法,是不要過早讓幼童進食雞蛋及牛奶等容易致敏的食物。 記者:陳倩雯
曾在新西蘭居住的黃先生,其八歲兒子自小對花生敏感,這令他一度不想回港居住,「香港嘅食油有花生成份,而且食肆煮嘢食好鍾意夾雜花生。」後來,黃家因其他理由決定回港定居,結果黃先生要四出搜尋不用花生油煮食的食肆,雖然成功找到少數,但兒子仍不時因不慎接觸花生而病發,「嘔到一地都係。」
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導師何學工估計,本港有兩成以上市民,認為自己患有食物敏感,成因不明。該學系在○三年成立的過敏免疫門診部,至今處理了四十九名病人,其中十三人是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
他說,最常見的食物致敏原依次是牛奶、雞蛋及花生,每一千名患者中有五至二十人進食這類食物後出現過敏反應;其他常見致敏食物包括麥類、豆類、果仁、魚類、燕窩,和蝦、蟹、蚌等硬殼及貝類食物。患者在進食這些食物後會極短時間內病發,出現皮膚痕癢、紅腫、風疹、腹痛及嘔吐等症狀,部份更會休克,甚至死亡,「最嚴重嘅情況係,病人聞到人哋煮緊魚,就已經暈咗。」
不過,部份食物敏感會隨着年紀增長而逐漸消失,例如對牛奶及花生的敏感,一般分別在五歲及八歲後不再出現。但食物敏感患者對塵蟎等其他物質的過敏反應,卻會逐漸加劇,引發過敏性皮膚炎、哮喘、過敏性角膜炎及鼻炎等。
何學工強調,食物敏感是無法根治,患者只可避免進食有關食物,預防病發;病發時,可自行注射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注射液。若父母二人都是食物敏感患者,下一代有七成機會有食物敏感;父母只有一人是患者,機會就減至三成。他建議,父母可透過餵哺母乳,及將幼童進食牛奶、雞蛋及花生等食物的時間推遲半年至一年,讓幼童的腸道成熟後才讓他們進食,預防子女慘受食物敏感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