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春雨飄飄──對於香港政局而言,當前的時勢是生機活現還是天陰依然呢?筆者一貫相信,政治發展是有危亦有機,關鍵是我們如何回應時代的挑戰。
董建華辭職,對於整個民間社會來說,均是來得相當突然的(不論是不是曾喊過「董建華下台」的人);也因此,至今民間的回應,仍欠積極和進取,也看似未能就如何凝聚民意推動社會前進,達至共識。結果,至今的發展是,傳媒輿論一直被看來是中央政府一早已在幕後安排好的劇本帶着走:不斷依靠「消息人士」、親中圈子的人大政協等特權分子的言論,來揣摩董建華何時下台、中央是否已「欽定」曾蔭權做新的特首、人大是否會再次釋法……。
筆者感到極不是味兒的,是這連串動作,正潛移默化地將「小圈子選特首」變成是正當不過的事,而整個過程,則是早已知道結果的指定動作,絕大多數香港人無法參與,也無從過問。
其實,目前的政局最令人不安的,是「新保守主義」的發展趨向。在制度上,市民無權透過一人一票,普及而平等的方式選舉新行政長官。中央政府更赤裸裸地以「君臨天下」之勢,操控香港的政局發展,製造既定和不可轉變的局面,令香港人對政治參與更敬而遠之。而這無力感的強化最終促使香港人只能做「經濟動物」。
作為民間力量,筆者認為當前形勢最值得我們關心的,是到底在這政治變局中,六百多萬香港人的角色在哪裏?香港人可以如何參與?
新的特首任期爭議、人大釋法危機、民主派應否參與小圈子特首選舉,固然是民間社會不可避免需要回應的問題;但筆者相信,更重要的,是建制外的民間組織和民主派團體加強凝聚市民聲音,以抗衡當前的政治低氣壓。
董建華突然辭職,大體上香港市民的反應是平靜的,既沒有大規模的狂喜歡呼,也沒有引發社會恐慌;市民生活如常,反映出香港人普遍認為當前行政首長的變更,沒有太大正面或負面反應。在這情況下,要加強市民的參與及凝聚民意聲音,筆者認為,應推動民間組織以及輿論,多點討論對未來社會發展和政府期望等,相信應是有效促進市民參與的「介入點」。
不同的群體或個人在日常生活的關注層面是廣泛和多樣的,例如有人期望改善就業、有人期望改革教育制度、拉近貧富差距等;甚至有一些團體建議,帶動市民提出對未來特首的施政期望,這些討論都是有益的。如民間社會在未來兩至三個月,能更積極地提出對政府施政的期望,到了特首小圈子開始選舉時,便可以將香港人再次聚焦到大部份人無權參與選舉這不民主制度的問題上,無疑能對當前不公平、不公正、不平等的政制安排造成極大壓力。
如何促進市民參與以加強凝聚民間力量,而非令市民因無力感的增強而遠離政治,是當前民間社會和民主派的挑戰,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