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坐隨筆︰複製的價值

客坐隨筆︰複製的價值

儘管複製人仍是遙不可及的事,儘管科學家、道德家和政客不斷爭辯,這個巨輪似乎是沒法子停下來,世界各地都有或大或小的模擬複製人實驗在進行。
第一次接觸「複製人」是中學時代讀過的《美麗新世界》(赫胥黎,1932),該書被列為三大「反烏托邦」小說之一。小說中的政府利用複製和基因技術,做出了智力有限的工人。之後在○二年年末,從報章上得悉雷爾教派的一名主教布瓦瑟利耶,宣稱他們成功複製出一個女嬰,是為世界第一個複製人。由於雷爾教派不肯提交相關的DNA供驗證,很多科學家認為可信性極低,只是該教派的宣傳「科學創世」的伎倆而已。


話說回來,一直以為只有透過小說才可實現的幻想,還不到一個世紀,所需的技術條件已經完備了,現在只差「為不為」的問題。
誰希望被複製?當然不會是天天活在生死邊緣、捱窮捱苦的人。正如未見過飛機的人不會想到坐太空船,只有那些生活極度愜意,而且有經濟能力繼續享受人生的人才會想到複製自己。對於這些人來說,延年益壽絕不足夠,因為一百歲的老人無甚作為,最好是把人生從頭經歷一次。客坐弓大

這想法跟秦始皇求長生藥類似,想管治千年帝國便要有千年壽命。古人求於宗教、煉金術不成,現代人轉求於科學能成嗎?我們姑且拭目以待。
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在一篇作品中將「科學」一詞說成是「假學」(日語發音中科、假二字諧音),意在諷刺原本求真的科學精神淪落為騙人的魔術。筆者雖然不完全同意,但細心一想,機械人、互聯網、虛擬真實發展之後,科學的確漸漸把人類帶到虛假的世界裏。這不可不謂一種諷刺。
將來人類的價格似乎不再基於其德行、成就或者才華,而是由複製的次數的多寡來衡量:複製次數愈少的,價值愈低,而複製次數愈多的,則愈矜貴,因為代表有足夠經濟能力一直存活下去。

編按:鍾偉民暫停一天,由李樹昇替代。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