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不願適應體制 - 陸俠(媒體工作者)

陳丹青不願適應體制 - 陸俠(媒體工作者)

五十二歲的陳丹青,二十五年前曾以《西藏組畫》一鳴驚人,蜚聲藝壇。以後去美國十八年,二○○○年,他作為「百名人才引進計劃」中的一員,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但是不久前,扔下一句「我不想再玩下去了」,陳丹青辭職了!
辭職的理由很簡單:不能適應當前「學術行政化」的教育體制。五年來,每到這個季節,與所有大學的教授一樣,陳丹青必須面對着一叠厚厚的碩士生博士生報考表格,上面填寫着考生的姓名、年齡、民族、政治面貌、學歷,其中最要緊的,當然是各科「分數」:政治、外語、專業……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這個分數的排列順序:先是政治、外語,然後才是專業。二十七年前,陳丹青報考中央美院文革後的第一屆油畫研究生,以外語零分、專業高分而被錄取。當時他在外語考卷上寫下「我是知青,沒有上過學,不懂外語」後,隨即交卷離開考場。

陳丹青到清華大學後第一次招生,二十四名考生,五人入圍,但外語全部不過關;考慮到這是陳丹青首次招生,校方同意將五名落榜考生轉為「博士課程訪問學者」;次年,五位「訪問學者」完成論文選題,再考外語,再度失利:陳丹青的第一爐「博士生」教學就這樣「作廢」了。而他所招的碩士生也遇到同樣情況:有位女考生,繪畫成績位居第一,但因外語、政治各差一分,落榜了;翌年再次赴考,政治過關了,外語依然不及格。所以陳丹青四年來招不到一名碩士生。他曾經憤然宣稱:「對任何一位想當藝術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試制度是不折不扣的荒謬與侮辱。」
「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思想、教學評估,是藝術學院的頭等大事:沒完沒了的表格、會議、研討、論文,加上滿坑滿谷的教材……」
陳丹青不適應也不願去適應這樣的體制,不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