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之子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香港之子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王安憶小說《香港情與愛》有美國華僑富商老魏,在香港結識了大陸新移民逢佳。逢佳一心要去美國,因此答應跟老魏同居兩年,作為他替她辦移民的交換條件。老魏閒時,「最愛的就是在九龍的麗晶大酒店,喝酒隔岸看香港島」。
對「金屋藏嬌」兩年的老魏來說,香港正如王安憶所言,只不過是個「大邂逅」。儘管他喜歡香港,他在麗晶酒店看的夜色,諒也不會跟香港的前景拉上甚麼關係。換了以《中通外直》為名寫專欄的詹德隆,眼前景色,說不定會引起他「江山勝處,酒賣斜陽」的連番感慨。
老魏在香港跟朋友聊天,大概會聽說過,香港在1982至1997年間,有過長達十五年的移民潮,流失人口約有六十萬。他聽了準會哈哈大笑說:「區區六十萬人,何足道哉!只消拉開一線閘門,向大陸招招手,要多少,有多少!」老魏有所不知的是,有資格移民的港人,不是學有專長,就是身家豐厚。他們曾是九七前香港社會的中堅份子。

政府和大公司高層人士接二連三的掛冠求去,為了繼續運作,只好加速拔升中層員工。論經驗和資格,這些人只合做EO。新的形勢把他們推上CEO的位置,行使最高統帥的職權,「於是Peter'sPrinciple終於全面降臨香港。所謂『彼得定律』就是把人提升到一個他力有未逮的職位,結果遇上重大事情就會『倒瀉籮蟹』。」
〈後繼無人〉這篇文章,一定是詹德隆在今天已改名為洲際的酒店隔岸看香港夜色時,突然想到「將軍一去,大樹飄零」,覺得事態實在嚴重,咖啡也沒喝完就趕回家引筆疾書寫成的。他以《中通外直》為總題寫成的章,借用JamesBaldwin一書名來說,是NotesfromaNativeSon。詹德隆是香港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