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之間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師生之間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復活節,香港放假幾天;台灣不放假。元方與我就在台灣交通大學的邀請函中挑了兩天去交大演講。不論把演講視之為人文,或通識教育,總之,類似韓愈所說的,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單向的灌輸成分多。
可是,千年前韓愈的師生定義,就現在的情況來看,是越來越不像,常成為學生教老師。我舉個例,去年罷,我忽然想起歐陽修所寫的慨歎老年的一首詩。但八句裏,只記得三句。
……凋零萬木見青松,
公能不遠來千里,
我病猶堪醉一鍾,……
其餘五句全想不起來。於是問一位現在美國做事,北京大學畢業的小朋友,他立時在電腦上為我找到全詩,傳給了我,我的年齡至少是他的兩倍,這是誰教誰呢?

現在的電腦,只要有幾個關鍵字,理論上甚麼上下古今的文獻都可以說即刻查出。年輕的「上窮碧落下黃泉」,無所不能;年老的不是因為不慣輸入中國字,就是看多了螢光屏幕就流淚。由這個查古詩的小問題悟出來:韓愈的師生定義必須改成亞里斯多德的定義了:「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有時是逆向的了。
這番道理,在帶慣了博士生後,必有所悟。博士也者,差不多都是研究一個專題,最初時期你帶學生;不久,就該專題而論,常常是他帶你了。那麼,我到交通大學講些甚麼呢?他們叫做「經典通識教育」,似乎是老師教學生;其實,我想應該是與同學們討論一個學者的學說,或切磋某一本書的精華。
具體的話題是「古巴危機這面鏡子所映出的台海風雲」──二十世紀的大思想家波普爾(KarlPopper)的看法。他對蘇聯解體的分析,以及他對馬克思的批評。

因為馬克思是十九世紀的思想家,逝世於一八八三年。他只知針對瓦特,蒸汽機……等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的毛病而立說,並不知電視、原子彈、電腦或激光,我們沒有用十九世紀的藥方來治二十世紀的新病之道理,後人的穿鑿附會只能是不知所云而已。
波普爾的處女作是《科學發現的邏輯》,一九三五年用德文寫的,四分之一世紀後才譯成英文。最後一本著作《這個世紀的教訓》,他特別質疑:《資本論》中曾說:資本家在資本主義的大潮大浪中,也是被捲進去的犧牲者,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句子,波普爾細查了原著,而這句話,在各種譯本中,是有意無意的忽略了罷。於是把資本家當作敵人,死鬥到底。
我想與交大的同學交流這些讀波普爾的著作之感想。換句話說,給他們幾個關鍵字,由此可以深究,可以博考,可以細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