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冤家實在是永恒的戲劇公式。羅路哈地正是銀幕上的典型冤家,總是打打罵罵,吵吵鬧鬧。他們倆要是和和美美如新婚夫妻,不鬥氣鬥嘴,那就沒有戲了。
看《酒佬日記》(Sideways),讓我想起《扭計冤家》(TheSunshineBoys)。主角儘管並非羅路哈地,人物關係倒是同一模式,《酒佬日記》裏的作家和演員,也真有點像名編劇尼爾西蒙一手塑造出來。跟《扭計冤家》的和路達密陶和佐治賓斯也正同出一個模子,讓他們摽在一塊就成對頭。
沒有人物衝突,又哪來戲劇?
名劇《天下第一樓》,據說是借用北京名店全聚德的發跡傳奇作底子,加工潤色編寫而成的。劉一達的《老鋪底子》說,只因編劇沒照足這家烤鴨店的歷史去編,結果開罪了老東家楊全仁的後人。楊家沒出過不肖子弟,幹麼把這號角色硬生生加插在戲裏?
我真替編劇叫屈,本來好端端的烤鴨,想不到居然烤出滿肚子的是是非非來。她若不加油添醋,光忠實不二去講這老字號的發跡史,故事沒一個敗家子,又哪來半點戲劇性,劇本不就成了全聚德廣告?名店歸名店,戲台歸戲台,楊家後人幹麼硬要對號入座?身為烤鴨師傅,又何必強充編劇,讓自家不痛快?
而今台上戲假,台下情真,楊家竟在台下跟編劇結成冤家,就可惜不像羅路哈地那般歡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