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陷阱:美容受損索償須持專業報告

消費陷阱:美容受損索償須持專業報告

我最近向美容院購入一套護理肌膚及促進皮膚新陳代謝的療程,美容師向我大力宣傳療程的功能,包括除斑、去黑頭、收細毛孔及換死皮等,但進行療程時,我的面部腫痛,向美容師查詢,她卻說是療程後反應,塗上藥水可減輕痛楚,安慰我不用擔心。我聽過美容師的解釋後,便讓療程繼續。
其後,我按指示進行數次療程,發覺臉部的腫痛情況更嚴重。我向皮膚科醫生求診,醫生指我皮膚組織受破壞,須暫停任何化妝美容的療程,更建議我不能讓受損皮膚於陽光下曝曬,以免皮膚進一步受傷。
我十分不滿,到美容院要求負責人賠償我臉部受損帶來的不便及其他經濟損失,卻未能順利解決,於是我向多個政府部門投訴,後來才發現我持有的醫生紙只是主診醫生對症狀、治療及康復的粗略意見,但對於損傷部位的成因、病歷資料及症狀的分析及判斷,皆沒有完整的描述及意見,因此這醫生紙難證明美容院提供不當服務導致我受傷。

專家之言
消費者委員會指出,投訴人並沒有在事發後立即向醫生求診,以致醫生也沒法清楚判斷受損的成因。若遇類似情況,須盡快徵詢醫生的專業意見,以便第一時間了解病因及病況,一旦進行訴訟索償,也能作為有力及完整的專業醫學報告。
根據真實個案改寫,文字由本報記者整理
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