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財赤並不存在

結構財赤並不存在

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近日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出席研討會,被問到政府對結構性財赤的看法。司長說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強勁反彈,政府財政狀況顯著改善;但未來若經濟增長放緩,便可能再出現巨大財赤,故此很難說結構性的財赤問題是否已得到解決。
從司長回答提問的內容來看,他似乎混淆了周期性財赤和結構性財赤。這也難怪,結構性財赤,根本並不存在,只是政府為了加稅,以及引入銷售稅而提出來的概念,藉以混淆視聽,方便政府增加稅收。
在經濟學,有所謂周期性和結構性失業。周期性失業的產生,是與經濟周期有關;經濟好景時,失業率自然較低,當經濟不景時,失業率自然上升。九七年前,大量資金流入香港,樓市股市交投暢旺,政府加快興建新機場及發展其他大型基建項目,香港的失業率一直處於極低水平,低見0.1-0.2%。

九七後香港遇上金融風暴,經濟處於低迷,失業率飆升,一度高見0.8%以上。二○○三年沙士疫症過後,經濟迅速反彈,失業率逐步回落。
至於結構性失業,是指由於經濟轉型,個別行業需求下降,出現嚴重的失業問題。失業工人經過再培訓,可以轉職至其他擴張的行業,避免失業。最近政府的調查便顯示,建造業和製造業的失業情況較為嚴重,這顯然跟本地經濟轉型,從倚賴地產及製造業,轉型至以服務業為主有關。
經濟有起有落,政府收入和支出自然會有所波動,無可避免會出現周期性財赤。政府另外提出結構性財赤,指出財赤是跟香港經濟轉型、人口老化有關。經濟結構不再過於倚賴地產行業,政府收入大減。人口老化,勞動參與率下降,市民對醫療及福利服務的需求大增,令政府收入減少而開支增加,財赤問題惡化。

倘若經濟結構出現轉變,一些行業收縮,而另一些行業擴張,只要整體經濟依然有所增長,便不會長期出現高失業率的問題,政府的稅收亦只會有增無減,不會出現結構性財赤的問題。九七後政府胡亂干預樓市,又向地產商派送大量廉價土地,才令政府的土地收入銳減。過去一年,政府將多塊土地以公開拍賣方式出售,不再黑箱作業,收入便顯著增加。
至於人口老化問題,斷斷不會在幾年間製造數百億元結構性財赤。要解決這個結構問題,政府有需要制訂人口政策,為福利開支封頂,而不是以此作為開徵新稅的藉口。
過去一年的財政年度,清楚顯示只要政府肯下定決心去控制開支,不再胡亂干預樓市,財赤問題自然會隨着經濟好轉而自動解決。
既然結構性財赤根本不存在,只是無中生有,唐司長便應快快放下引入銷售稅這個包袱,免得影響個人的政治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