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主任馬凱近日指出,今年價格總水平上漲面臨很大壓力。他認為,生產資料如石油的價格,若持續上升,最終將影響物價。
事實上,自油價不斷向上攀升以來,我們便經常聽到一些分析家或股評家,發出通脹將捲土重來的警告。
認為油價等成本的上升將引致通脹的看法,經濟學內有一個名堂,叫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cost-pushinflation)。其根源可追溯至一七六七年出版的《探索政治經濟學的原理》一書,作者為英國人史超活(J.Stewart)。
與這理論有同樣悠久歷史的,是對這理論的批判。大約由一八○○年始,大偉列卡圖(D.Ricardo),維亞賽爾(K.Wicksell)和費沙(I.Fisher)等經濟學大師均曾對這理論作出嚴厲批評。
在費沙等人眼中,該理論的最大謬誤在於其支持者分不清相對價格和價格水平(即通脹)這兩個重要概念。油價上升,假若其他因素不變,只會為相對價格帶來影響,而價格水平則維持不變。
成本推動通脹理論的另一錯誤,在於其支持者相信通脹是由非貨幣因素所促成。可是大量的實證研究和理論,均表明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換言之,如貨幣供應大幅增加,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價格水平亦將隨幣量的增加而上升。佛利民(M.Friedman)曾不斷重申,「通脹在任何時空都是一種貨幣現象」(Inflationiseverywhereandalwaysamonetaryphenomenon),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明白到成本推動通脹理論的謬誤所在,下次油價再創新高時,大家便毋須過份恐懼通脹重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