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先生形容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是個好人,但並非街頭戰士(StreetFighter),所以沒法駕馭香港社會的衝突及分歧。他認為,港人動輒上街表達訴求,香港特首該是個街頭戰士才能應付。李先生沒有說清楚所謂街頭戰士是甚麼模樣、甚麼意思,但以李先生的一貫政治取向來說,他心目中的街頭戰士顯然不會是長毛梁國雄先生這樣的人物。也許,李先生心中的街頭戰士不是別人,而是五、六十年代的李光耀先生本人。那個時候,他為了在獨立後的馬來西亞爭取更大影響力、為了讓他領導的政黨成為新加坡以至馬來西亞的主導力量,不斷在街頭向群眾演說、不斷在街頭跟政敵辯論,爭取支持、爭取選票;最終他雖然未能成功讓新加坡留在馬來西亞聯邦,但至少讓他及人民行動黨牢牢掌握了新加坡的政權,直至四十多年後的今天。從這樣的歷史看,李先生不正正是一位成功的街頭戰士麼?
跟李光耀先生相比,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不但從來不是甚麼街頭戰士,他甚至不願走到街頭,聽聽在街頭攢生活的市民的心聲;他甚至不願走到街頭,聽聽抗議示威市民的心聲。結果,七年多下來,董先生跟市民的距離愈來愈遠、對市民的心聲愈來愈陌生、對市民的訴求愈來愈不明白,到最近他更被北京政府迫退,黯然離開特首的職位。
當然,董先生當不了街頭戰士、不願跟走在街頭的群眾打交道並不全是他的責任,更重要的因素恐怕還在香港的畸形政制、還在於小圈子選舉制度。應該看到,董先生是在回歸前由四百人的選舉委員會選出的,讓董先生連任的第二屆選委會雖然擴大至八百人,但不管是四百人或八百人的選委會,代表的都主要是商界及專業階層的意見,一般市民的聲音幾乎完全聽不到,董先生根本不需要走到街頭跟市民打交道或爭取市民的支持就能當選特首、就能連任特首,他怎麼可能學懂跟市民打交道、他怎麼可能聽得懂一般市民的心聲、他怎麼可能成為街頭戰士呢?甚至可以說,即使成為首任特首的不是董先生而是其他人,他或她也依然擺脫不了這個困局、依然擺脫不了小圈子選舉的詛咒、依然只能重小圈子而輕市民,最終令他跟市民形成愈來愈深的鴻溝。
因此,要防止重蹈董先生的覆轍、要成功駕馭香港社會的衝突及分歧,必須要改革香港的政制、必須要推動全面普選。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想當特首的人走到街頭,真心聆聽市民的意見、真心跟市民交流意見、真心跟不同意見者討論,從而爭取最多市民的支持、爭取足夠的選票成為特首。我們更相信,只有經過普選歷練的特首才能保持他的「街頭觸覺」、才能跟市民同聲同氣、才不會跟市民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