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提到銀行及保險是長線的佳選,但筆者認為投資分析其中一個常用的假設:歷史不斷重演,是有商榷的餘地。或者應該這樣說,歷史的確不斷重演,卻又未必會保證重演。歷史不斷重演之說,不是一個金科玉律。
銀行及保險過往是長線大贏家,未來未必一定是。筆者不太理解如何欣賞一間保險公司,這是一個遺憾,正打算提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水平。銀行股比較容易理解,而很明顯,雖然仍是在做金錢相關的服務,現在的銀行和過往的銀行是有不同的地方。
銀行業當然愈來愈難做,息差長期受壓,現在的銀行職員幾乎已是全民皆兵,為了力爭非利息收入的增長,販賣金融產品非常落力。筆者在銀行而言,只是一個小小的客戶,被推銷的,仍是一些比較簡單的產品,以自身經驗引證,濫賣產品尚未成災。
不過相信大部份有錢的讀者,都有接觸更加複雜的結構性產品的經驗,這些產品的最大好處,是回報表面不俗。一切結構性產品,都是以期權為基石,表面上不俗的回報,多數是由沽空期權而來,這個趨勢,代表不少人沽空期權而不自知。近來金融市場波幅愈來愈縮,不知與衍生工具氾濫是否有關。波幅不大,對這些中介金融機構是一件好事,因為一旦波幅加劇,那些買入複雜產品而蒙受損失的客戶,對中介機構品牌所產生的惡感,是可想而知。
銀行業原本是一個古老的行業,長期以來,本質變化不大,而隨着行業整固,剩下來的贏家,其實應是相當好的投資對象。但衍生工具的崛起,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尤其是上市公司追求增長,這種生意利錢好又有空間,做多些對短期業績甚有幫助,長遠而言,卻潛在危害品牌的機會。研究銀行股,營商作風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千萬不要單單埋首在數字堆之中。
筆者仍然相信好的銀行,長遠是可以輕易跑贏大市,只不過是加多一個角度,希望讀者留意。短線而言,積極推銷的銀行表現可能更佳,不過做生意是細水長流。
另外,假如投資顧問對產品解釋細緻入微,這些生意也絕非壞事。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