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較深未引發海嘯

震源較深未引發海嘯

【本報訊】印尼蘇門答臘附近海域昨晨發生八點七級大地震,震央與去年底引發南亞大海嘯的九級大地震震央相距僅數百公里,是百年來最強烈地震之一,但今次地震並無引發毀滅性的大海嘯,有地質學家指,原因是今次地震造成的海床活動與去年底不同,而且震央離水面較遠,地震能量多半朝較少陸地的印度洋西南方海域傳遞,降低了海嘯發生的威脅。

澳洲地質中心地質學家亞倫說,今次地震震央與去年底九級大地震一樣,都在安達曼斷層帶上,均屬淺海地震,但今次地震規模只是上次九級地震的四分之一,造成的海床移動較小。而且今次震源距離水面較遠,引發的海水波動較少,海嘯危險也相對減低。

海底沒陷裂減低海嘯風險
上次大地震,印度洋板塊往緬甸板塊擠鑽,令安達曼斷層出現長達一千公里範圍的斷裂。今次和上次雖然都是淺海地震,但今次震源離水面較遠,在海底下三十公里,比上次深二十公里。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華人科學家林踐稱,離水面近的淺海地震更可能引起海水「攪動效應」;在深海的因有更多海水緩衝,海水波動較少,海嘯危險亦較低。
有大地震卻無大海嘯另一個原因,是海水運動不同。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家蘇珊豪格說,在某些海底地震中,海底會形成巨大的凹陷或裂縫,導致大量海水湧入形成漩渦,引發海嘯,但今次地震海水向外湧出,使海嘯風險降低。此外,這次地震位於北蘇門答臘西部海域,上次位於北部海域,該學院地質學教授希爾說,這次地震能量主要傳遞往西南,避開印度洋多數陸地所在方向。

板塊橫向移動未鏟起巨浪
香港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陳營華亦表示,天文台錄得今次大地震,與去年底引發南亞海嘯的九級大地震的震央相距僅數百公里,故這次地震屬於該次地震的餘震,但今次未引發海嘯,原因是兩次地震的板塊移動並不相同。
他解釋,儘管兩次地震釋放能量相若,惟今次板塊的垂直移動較上次輕微得多,主要是橫向移動,板塊未有向上「鏟起」激起巨浪。天文台獲得馬爾代夫驗潮站的數據顯示,地震後該處僅引起二十厘米的海嘯波,而上次地震在斯里蘭卡的驗潮站,錄得的海嘯波高達十米。
身兼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的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則估計,今次地震板塊偏向橫向移動,與去年底大地震的垂直斷層挫動不同,所以今次並無引發大海嘯。

南海擬年內裝海底壓力儀
他說,要形成海嘯須具備四條件,包括地震震源接近海底,而且須有一千米以上深海海槽,地震震幅達七級以上,以及地殼須垂直斷層挫動:「當板塊垂直斷層一上一落,撞擊力度會好大,地殼可以將成千米嘅海水大幅上升超過十米,海面就會形成一個凸位,當呢個凸位落返去時,就會激起周邊嘅水推向四方八面,成為海嘯,海嘯嘅時速可達七百至八百公里,快過超音速飛機。」
李焯芬又稱,目前全球均設有地震監察聯網監察最新情況,平均只須十分鐘便可追查到震央,透過衞星監察海面是否出現異動,例如海面有否捲起白浪及漩渦等異動,便可立刻通報可能受海嘯侵襲的地區發出預警。
此外,亦可使用海底壓力儀探測海嘯,測量海水水壓變動,目前太平洋已裝設該探測儀。內地當局也計劃今年內在海南島對出南中國水域裝設:「由於南中國水域水深超過一千米,而且多年前菲律賓嘅呂宋亦曾發生過海嘯,咁就有機會影響南中國沿海地區。」

印尼士兵和志願工作人員周二將救援物資搬上軍機,準備運到災區賑濟災民。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