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近日在一個場合發言時指出,從香港長遠經濟發展的需要着想,從滅赤方面着想,特區政府沒減稅和增加政府開支的空間。有財赤就可以不減稅?顧及長遠經濟發展的需要就不能減稅?
答案是否定的。當經濟因減稅刺激而蓬勃時,稅收自會隨之增加,並將財赤消失於無形。有趣的是,一向視香港為競爭對手的新加坡卻遵循減稅這思路來調整經濟政策。總理李顯龍在二月宣讀財政預算時,亦提及財政政策有必要顧及經濟發展的長遠需要,同時要取得收支平衡(新加坡亦面對財赤問題)。可
其應對這兩個政策目標的方法,卻是減稅和收緊政府開支,取向明顯地與特區政府分別很大。
有人或會認為,新加坡一向以大政府,小市場而著名。香港則相反,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的政策原則,故毋須為前者在全球競爭的壓力下更多地靠市場來發展經濟作任何應對。
問題是香港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並不如想像中的少。特區政府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份額,在過往一段日子均超過百分之二十。相反,九六至○五年,新加坡的相同指標平均卻只是百分之十七。假若我們考慮到在新加坡政府總開支的構成中,軍費平均佔去約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則益加凸顯香港公營部門在經濟中所扮演的吃重角色。更何況特區與新加坡的公務員雖同樣約佔勞動人口的百分之五,可前者佔政府經常開支的百分之六十七,而後者則少於百分之六。
一方面特區政府無視本港公營部門過份膨脹的事實,自我陶醉於那小政府,大市場的神話中而沾沾自喜。另一方面,新加坡的領導人抱持高度的危機感來應對全球經濟局限條件的轉變,推行市場化改革,大幅削減政府開支。長此下去,香港經濟前景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