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中原集團主席
有傳言說,為盡量保持平穩,讓剛好轉的勢頭可以持續下去,北京屬意新特首沿用董先生的班底,問責局長不宜作太大的調動。若真的如是,問責局長在未來所扮演的角色將出現變化。
董先生在原有的公務員系統之上,加一層問責局長,目的是要令這批人成為自己的政治班底,可以在不同的領域,協助自己制訂政策,並在需要時,為局部的政策失誤負起責任。這樣就可以避免民間的反對力量每次都把矛頭直指特首。
但設問責局長的前提,是特首自己有一套清晰的政治理念,那樣他才能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組織起自己的班底。特首的政治方向明確,他的問責局長才能各就各位,發揮自己作為「內閣」成員的應有功能。
然而,若我們看看董建華的班底,既有殖民地政府留下來的官員,又有專業人士,亦有世家子弟;說得好聽是代表性強,說得難聽是拉雜成軍,內部各懷鬼胎,根本談不上甚麼政治班底。
若果硬要新一任特首接受一個這樣的班底,等於廢了他一半武功。或許北京根本不再需要特區政府有這麼高的武功,去自搞一套;不如像殖民地政府那樣,找一個高級公務員去貫徹執行中央政府的政策,可能更為穩妥。
另一方面,香港民間似乎已對近八年港人治港意興闌珊,反而對北京派人治港不如想像中那麼抗拒,以致曾蔭權竟在民意調查中遙遙領先。可能大家覺得:找一個懂得統領公務員去落實既定政策的人,比起找一個會胡亂制訂新政策的人安全得多。
若果這樣,那還需要問責局長幹甚麼?
現代西方的管理學認為組織架構的層次愈少愈好,一個上司最好管多個下屬,那他才有存在的價值。但現在香港的問責局長制,一個局長才管一個常務秘書長,實在浪費,不但沒有效率,甚至可能「阻頭阻勢」,扭曲了高層的原意。董建華年代,某些政策無法落實,就與問責局長未全力配合有關。
謠傳北京屬意殖民地的高官來當特首,或許就是看中他們的效率與落實政策的能力。一個特首,如果連公務員系統也駕馭不住,那麼一切都屬空談。北京連殖民地遺臣也肯接受,就是知道這類人政治意識不高,最聽高層指令。
不過,由公務員系統的人來當特首,他多不喜歡中間有一個問責局長阻礙他直接下命令給常務秘書長,一樣要面對這麼多人,為甚麼中間要給人隔一隔?
因此,我建議新特首大可以廢除問責局長制,只保留常務秘書已足夠。這樣就可以為政府省回一筆開支,如果拿去扶貧,還可以贏取民意,何樂而不為?
如果民間要問責的話,執行上的責任,一樣可以問常務秘書長;至於政治上的責任,亦可以逐級向上問,先問司長,再問特首,甚至可以問中央政府,總好過問徒有虛名的問責局長。